·中国石化的管理历程、现状 |
||||||||
|
|
|
![]() ![]() |
![]() |
详细介绍: | 发表评论 ![]() |
第一部分:中国石化的发展历程
一、改革与管理的探索阶段(1983-1997年)
中国石化总公司的成立
1、 1983年,为了用好国内一亿吨石油资源,党中央、国务院决定组建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打破行业、地域界限,对全国重要的炼油、石油化工、化纤企业及有关事业单位实行集中领导、统筹规划、统一管理。
2、投入产出包干计划(1985-1990年)
石化总公司成立后,即开始着手研究制定“投入产出包干计划”,其核心为全系统的投入产出承包经营:
首先是在当时的价格、税收等条件下,国家对石化总公司实行“四定”(定投入、定产出、定税种税率、定调节税和留利办法)和“四保”(保生产原料、燃料、电力和交通,保生产建设资金、保统配材料和设备,保生产发展所需的人力),石化总公司对国家实行“四包”(包财政上缴,包主要产品产量,包新增的技术开发、智力开发和新产品开发基金,包产品质量)。
其次,石化总公司对企业实行投入产出指标分解,企业对石化总公司实行投入产出承包落实。
第三,企业通过多种形式的承包经营,把各项指标落实到分厂、车间、装置、班组以至个人。
这一阶段,一方面,由于油品和各类石化产品大多是国家指令性计划内的产品,为此,石化总公司严格按照国家的规定制订年度生产、建设和技术改造等各项计划指标,有显著的计划管理特点;另一方面,从扩大经营自主权到承包制的放权让利改革,使国有企业开始有了一定的活力,但承包制也存在重大的缺陷,强化了政企不分,出现了“内部人控制”现象和经营者短期行为。
3、国有企业改革必须另找出路,实行制度创新
探索制度创新。 在企业层面,以上海石化、镇海炼化股份制改造为标志,局部探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在总部层面,进行了国家股份公司试点,探索合资合作和国有资产经营管理的有效途径。
二、整体推进股份制改革,建立完善现代企业制度阶段(1998-2006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