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冰融对中国意味着什么

[加入收藏][字号: ] [时间:2007-09-28  来源:中国石油报  关注度:0]
摘要:它会对世界经济和中国工业中心重新布局产生重大影响。中国北方沿海城市的发展将迎来更大的机会 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北极冰雪融化,开发海底石油、天然气和开辟新航道渐渐成为可能。 尽管现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表明,北极点及附近地区不属于任...

    它会对世界经济和中国工业中心重新布局产生重大影响。中国北方沿海城市的发展将迎来更大的机会

    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北极冰雪融化,开发海底石油、天然气和开辟新航道渐渐成为可能。

    尽管现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表明,北极点及附近地区不属于任何国家,北极 点周边为冰所覆盖的北冰洋被视为国际海域,但北极诱人的“开发前景”,让目前北冰洋外围的五个国家——俄罗斯、美国、挪威、丹麦和加拿大,都开始在法律框架内寻求自己的北极利益。今年5月27~29日,它们还在格陵兰岛小城伊鲁丽萨特召开了部长级会议,试图以符合国际法的“合作治理”模式,来缓和愈演愈烈的北极纷争。

    2007年8月,一场政治风暴静悄悄地在北极冰面以下4000米处暴发,却没有引起人们太多的注意。

    当时的俄罗斯国家杜马副主席、北极探险家阿尔图尔·奇林加罗夫十分高调地在北极冰下4000米的海床插上了俄罗斯国旗。俄罗斯总统普京对这一行动的评价是:“一项十分有趣、可靠而重要的举动”。奇林加罗夫对外宣称:“北极是我们的领土,我们必须表明自己的存在。”

    此后不久,加拿大总理斯蒂芬·哈珀宣布,计划在巴芬岛北端的纳尼斯维克矿场建造一个深水港,将于2012年投入使用,估计耗资1亿加元。哈珀总理称,加拿大新一届政府在北极主权问题上的首要原则是“要么开发,要么放弃”。

    丹麦政府也宣称,将在2004到2010年,花费360万美元用于收集证据,在国际上声张对北极的合法主权。

    新航道可节约四成运输成本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王建忠研究员,从1996年起,随“雪龙号”考察船参与中国第 13次南极科学考察,此后陆续参与中国南极科考工作数十次。1999年,参加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2003年,参加中国第二次北极科学考察。他曾担任雪龙船二副、大副、见习船长等职务,在近19年里,他曾随雪龙船七下南极,二上北极。

    王建忠向《瞭望东方周刊》记者介绍,随着北极冰融现象的加剧,北冰洋内可能出现“通航大道”。中国在1999年和2003年分别进行了第一次北极和第二次北极考察,从这两次雪龙船到达的最高纬度(76度和82度)的情况,也充分说明了北极冰融的程度。

    沿西伯利亚北极水域的东北航道多年来被冰封,但全球暖化令附近一带的冰渐渐融化,变得越来越薄,因而使东北航道一年中将有大部分时间适宜航行。英国专家沃德姆斯称,这条东北航道“最快会在10年内成真”,届时来往欧洲和东亚或西北美洲的海路航程将缩短约三分之一。以来往伦敦和日本为例,现有航道由伦敦出发经苏伊士运河到日本,全长20300公里,需时35天,新航道则仅长13000公里,只需22天。

    如果冰层融化持续加速,从欧洲开往亚洲的船只将不必远走巴拿马运河,而可以沿北冰洋海岸,穿越白令海峡,抵达亚洲。开辟北极航道是人类500年来的梦想,由于距离更短,通过这条航道的运输成本要比传统航道低四成。在世界能源日益紧张的今天,北极航道的开通对各航运公司成本的节约提供了巨大的空间。

    一旦北冰洋航道贯通,加拿大沿岸的“西北通道”和西伯利亚沿岸的“北方通道”将成为新“大西洋—太平洋轴心航道”,亚、欧和美洲之间航道将缩短为6000~8000公里,巴拿马和苏伊士运河再无用武之地,世界贸易重心将再次改变。

    王建忠告诉《瞭望东方周刊》,中国地处西北太平洋,北极的自然变化过程以及受全球变暖而产生的变化,深刻影响着中国未来海上运输,尤其是对中国与北美洲、欧洲国家的海上运输影响巨大,它将大大降低运输成本,也会对世界经济和中国工业中心重新布局产生重大影响。中国北方沿海城市的发展将迎来更大的机会。

    北极的自然变化过程以及受全球变暖而产生的变化,也深刻影响着中国周边海域的气候和生态环境。极地丰富的资源、特殊的研究和利用价值以及在全球气候变化等方面的影响,都将对中国社会经济和科学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中国应予以高度重视。

  开航时间表

    北极新航道开通的预计时间,许多学者的观点有很大的差异,一方面是因为对北极冰融的速度认识不同,对全球长周期的气候变化认识不同,另一方面是对“可航”的观点不同。“无冰全通航”和“部分通航”就是基于不同航行危险而引起的巨大差异,相对应的“通航”时间,会有几十年的不同。

    王建忠认为,北极“部分通航”的时代已经到来,“无冰全通航”的时间不确定,但商业利用价值潜力巨大。

    专家们预测,从现在开始到2100年,全球平均气温的“最可能升高幅度”是1.8℃~4℃,海平面升高幅度是18厘米~59厘米。如果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得不到遏制,届时将有更多的冰层融化,抬升海平面,一些岛国将可能因此被海水淹没。

    现在,已经有日本、美国和加拿大等国家的航运业开发商、投资商和经营商联合一些轮船公司,加紧研究俄罗斯北部地区石油、天然气基地的勘探,北冰洋新航道的开辟以及适应通行浮冰航道的破冰级船舶的订造。

    在世界石油市场价格高位震荡的今天,人们期望通过北冰洋贸易航道捷径,大幅度降低从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油田港口输出的石油运输成本,缓和世界能源紧张的现状。

    王建忠把北极地区有关国家的行动称为“充满了火药味的纷争”:加拿大、俄罗斯相继在北极举行了大规模军事演习,美国、俄罗斯、加拿大、丹麦、瑞典先后向北极派出了科学考察队,英国则提出,将要求获得北极大片海床的所有权。

  最乐观的估计是在2020年以后

    2007年4月17~19日,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召开了由俄罗斯、英国、美国、加拿大和挪威等国参加的北极航运大会,详细讨论了有关北冰洋贸易航道的国际协议和管理规划。

    大会指出,根据已经探测到的数据,全球石油、天然气等能源总量的25%集中在北极地区,而其中44%集中在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由于目前天气寒冷、地区遥远,开采相对困难,一旦天气变暖加剧,北冰洋航道到2100年夏季畅通,俄罗斯西伯利亚和北极其他地区港口可以通过海路,用大吨位油气运输船源源不断地把石油、天然气输出到欧洲和北美等世界各地,或者通过陆路管道向中国等亚洲国家出口石油、天然气。而有些海运航道里程,如从日本到加拿大,通过北冰洋可以缩短大约一半。

    最乐观的估计是在2020年以后。到那时,西北航道海面上的冰块将减少到商船基本可以安全航运的程度,到2050年,冰块基本消除的西北航道,则可以让商船放心无虞地通过了。

    本刊记者联系中国最大的远洋航运企业——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时,得到的答复是:“开辟北极新航道是几十年以后的事情,现在不必进行采访。”致电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询问有无开采北极地区原油的计划,至今尚未收到回复。而远洋航运的主管部门交通部和负责北极事务的国家海洋局,均对采访要求保持缄默。

    王建忠建议:中国目前迫切需要做的努力,一是加大对北极考察的投入,开展更加有效而广泛的科学考察,掌握北极的气候变化规律、及时掌握海冰的变化情况和规律、熟悉有关的航行海区资料,进一步加大北极考察的后勤保障体系,进一步保障北极相关活动及事务的有效参与,增强在国际事务中的发言权;二是加强抗冰船舶的设计和研究,总结冰区航行经验,填补中国航海史上冰区航行和破冰技术的空白;三是加强冰区航行的航海人员的培训,为迎接即将到来的北极新航道开通做好人员准备。

    政治纷争的背后

    中国海洋大学的极地法律问题专家郭培清教授,则从地缘政治的角度,分析了“火药味”如此浓重的原因。

    他对《瞭望东方周刊》记者说,北极的资源价值、科研价值和环境价值对人类未来发展有重大意义,尤其是数量庞大的矿物资源和生物资源,以及能够改变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航道资源,近年来为世界各国强烈关注。主权问题与这些资源的开发利用主导权是一体的,因此,俄罗斯北极海底插旗后,美、加两国自然不满。低成本获取能源时代的结束与北极冰盖的加速融化相互作用,必然加剧各国对北极资源的争夺战。

    北极大国俄、美、加各有自己的利益考虑。

    俄罗斯一直试图证明罗蒙诺索夫海岭是西伯利亚大陆架的自然延伸。具体说,俄罗斯提出权利要求的是由科拉半岛、北极点和楚科奇半岛构成的一个120平方公里的三角地区。2001年,俄罗斯曾向联合国大陆架界限委员会提出申请,但被否决。今年的俄罗斯北极海底勘探,意在为2009年5月6日再度申请做准备。另外,控制从白令海到巴伦支海的东北航道,也是俄罗斯的北极利益考虑。

    加拿大也在想方设法证明北极海底是本国大陆架的地质延伸。格陵兰岛与加拿大埃尔斯米尔岛之间的汉斯岛,对于这场争夺有重要的国际法价值,加拿大为此和丹麦争执不休。为了把穿越加拿大北方群岛的西北航道控制在手中,加拿大政府同美国已吵了近半个世纪。

    在这场热火朝天的北极争夺战中,美国不甘于做一个旁观者。它除了抵制俄罗斯和加拿大的北极扩张欲望以外,也试图扩张本国的大陆架。美国把目光瞄准了楚科奇海和波弗特海,过去3年间曾先后两次向楚科奇海派遣考察队。但美国有其不利条件,该国尚未批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资源之争导致在今天的北极,看不到一对和睦的双边关系,包括昔日的美加“特殊关系”也未能免俗。

    尽管2008年5月底刚刚结束的格陵兰会议,向世人展示了某种“和解”的迹象。但这一由北极地区周边五国首次就该问题举行的部长级会议,却未能从根本上消除近年来他们因北极领土之争而造成的紧张气氛。会议通过的《伊鲁丽萨特宣言》,仅宣布五国承诺共同保护北极环境,并加强包括科研在内的在北冰洋地区的合作,可是各国对于北极主权这一核心问题,却仍纠缠不清。

    大量非北极国家介入北极事务

    郭培清介绍说,2007-2008国际极地年的考察重点是北极,北极国家均投入大量精力。除了俄、美、加三国,其他北极国家挪威、丹麦、冰岛,乃至芬兰和瑞典也积极介入北极事务,试图在北极的未来秩序安排中实现本国利益最大化。北欧五国中,丹麦、芬兰、瑞典是欧盟成员,而非欧盟国家的冰岛和挪威早已是北约成员国。巴伦支欧洲—北极理事会的成立,为欧洲参与北极事务铺平了道路。欧盟必将越来越多地介入北极事务。

    北极地区丰富的资源和重要的战略位置,也吸引了大量非北极国家,如英、日、印、韩等国的兴趣。早在1993年,日本就参加了由俄、日、挪威三国学者组成的北方航道国际研究小组。今年4月,日本考察队在北极海底获得可燃冰。印度也是北极事务的热心参与者。前不久,印度海军探险队首次成功远征北极,为海军将来进一步开展北极活动开拓道路。

    如何实现中国的北极利益

    郭培清认为,解决争端最佳的选择,是通过外交和法律途径解决,尽管实力仍占据重要地位。有人建议,可以参照《南极条约》的方式,达成一个“北极条约”。他个人认为,刚刚结束的格陵兰会议已说明这条道路是行不通的。北极不同于南极大陆,“南极模式”不可复制。

    这是因为,南北极的地缘政治和治理环境有巨大差异。南极的主体是一块1400平方公里的冰雪大陆,而北极的主体却是一片由主权国家领土环绕的海洋,北极问题的实质是海洋问题。

    郭培清预测,最可能的归宿是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框架下探索解决之道。俄罗斯提出北极海底主权的根据是此公约。除美国以外,其他北极各国都是该公约的成员国,不会放弃受之于公约的权利,而去接受新的束缚。即便是美国,实际上也对海洋法公约的很多原则高度认可,目前正在考虑加入。虽然刚刚出台的《伊鲁丽萨特宣言》中没有明确提到《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这个概念,但郭培清相信这可能只是 “照顾”到美国尚未入约,《宣言》中提到过海洋法却是不争的事实。

    郭培清表示,中国在北极有重要利益,除了科学和环境利益以外,还有重要的资源利益。北极的未来安排既然能够影响全球的政治经济格局,当然也会影响到中国,必须给予高度重视。中国应积极研究对策,警惕部分国家抛开中国,私下协商成立地区性多边条约体系,进而损害中国的利益。



          您的分享是我们前进最大的动力,谢谢!
关于我们 | 会员服务 | 电子样本 | 邮件营销 | 网站地图 | 诚聘英才 | 意见反馈
Copyright @ 2012 CIPPE.NET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全球石油化工网 版权所有
京ICP证120803号 京ICP备0508686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18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