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油价下的装备业:福兮?祸兮?

[加入收藏][字号: ] [时间:2008-09-05  来源:《石油与装备》  关注度:0]
摘要:编辑导读:虽然目前国际油价已经有所回落,然而国际油价再也不可能回到低油价时代了,下文针对高油价下的石油装备业进行了深入细致地分析。 本文来自《石油与装备》杂志8月刊 油价高温不退,业外人士以为石油装备必是受惠行业。谁曾想,石油装备业正倍...

编辑导读:虽然目前国际油价已经有所回落,然而国际油价再也不可能回到低油价时代了,下文针对高油价下的石油装备业进行了深入细致地分析。

本文来自《石油与装备》杂志8月刊

油价高温不退,业外人士以为石油装备必是受惠行业。谁曾想,石油装备业正倍受油价“炙烤”,面对风云诡谲的全球市场,石油装备业的发展面临的难题之多并不亚于机遇。 

高油价下的装备业:福兮?祸兮?

“油价涨疯了!”66日,针对“涨声如潮”的国际油价,一位司机无奈地说。当日,纽约市场原油价格突破每桶138.54美元。但谁也想不到,就在月底,国际油价一度升逾143美元。 

国际油价越来越无法预测,但有一点可以确定,石油装备业已经进入高成本时代。对制造企业来说,把成本压力是传递给用户,还是通过其它方式“解压”?是被动观望,还是主动出击找出路?是继续严守传统模式,还是快速转变发展思路?……

毋庸讳言,石油装备制造业正站在高油价的风口浪尖上。如何在机遇来临时,顺势前进;如何在市场低迷时,继续得以生存,并持续发展。这是目前面临的现实或潜在的挑战。

高油价的考验

有统计数字显示,从200761日至今,国际钢铁价格指数上涨了62.18%,达到了279.6,国内钢铁价格指数上涨了47.07%,达到了148.40。据中国钢铁协会7月份预测,受进口铁矿石及电价等因素影响,今年下半年钢材价格仍将高位运行。

原材料持续上涨,加上上调的成品油价格、电价,目前正考验着各设备厂商的承受力。

一家石油勘探开发设备厂商对本刊记者反映说,“由于运输费、材料费(钢材、铸件、有色金属)、油漆费等都在上涨,制造成本随之提高,企业的赢利空间因此被大大压缩。同时,生产风险加大。”

据了解,成套的压裂设备价值1个多亿人民币,使用周期在8-10年的时间。诸如这种大型钻采类设备的生产,如今制造企业都相当地谨慎。

宝石机械是中国石油最大的石油钻采装备制造企业,原材料涨价对其影响很大。512日,冒着地震的危险,该公司紧急召开战略合作伙伴会议。会上,供应商一致表示保持供货价格不变,要与宝石机械实现一体化、共赢发展。大企业可以发挥战略同盟的作用,但中小型企业呢?

制造成本上升,最容易想到的办法是提价,但中国通用机械工业协会的一位人士介绍说,“虽然今年以来大部分机械制造企业上调了产品价格,但大多数是属于被动提价,成本上升的负面影响不能够完全被消化。”

据了解,酝酿提价的同时,为了缓解制造成本的压力,大多数制造企业都选择了从企业内部节流、控制成本,通过加强管理、优化流程、降低采购成本等方式自行“解压”。

渤海装备中成机械制造公司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截至531日,该公司共进行了17轮“阳光采购”。所谓“阳光采购”,其实是货比三家、定点采购及数量多、金额大的实行招标集中采购等方式。通过集中采购方式,今年,该公司物资中标价格比2007年平均采购价格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累计降价750万元,有效缓解了近年来因业务发展过快带来的生产投入问题。

近年,宝石机械把钻机配件市场也作为市场开拓的一个重点,积极发展中国境内及中东地区配件代理商。如今,由代理商对区域配件进行市场服务跟踪,省去了物资运输、人力投入等销售环节的成本。

在炼油设备方面,嘉城亚洲最新发布的亚洲能源业研究报告指出,在国际油价高企的背景下,因为炼油的实际边际利润为负增长,预计2008年~2010年,亚洲炼油设备的使用率将由2007年的93.8%降至90.1%。亚洲炼油设备市场出现萎缩,将严重影响下游的设备制造企业。

在我国,由于国内成品油价格机制尚未理顺,目前炼化行业仍亏损严重。对于炼化企业来说,为了减少亏损额,重要举措之一,就是在生产工艺中有效地实现节能降本。对此,中国石化集团科技委主任、原中国石化集团副董事长王基铭提出,必须“通过加强管理、技术进步、理顺体制机制、优化流程等,降低能耗物耗,降低生产成本。”

目前炼化业的低迷已经影响到了国内相关设备厂商。应该指出,身陷困境的炼化业实际上给制造业提出了更高要求。新形势下,设备产品不光要做到质量好,更要做到功效高、消耗低。但比起市场的萎缩、成本的上升,如何帮助用户实现节能降耗,才是制造企业面临的巨大挑战。

上游装备的挑战

勘探开发业是石油工业的上游,石油钻采装备制造业就是石油装备业的“上游”产业,其发展状况决定着制造业的市场空间。“上游”兴,则制造业兴;“上游”冷,则制造业冷。 

不可否认,在高油价的背景下,石油勘探开发业已成为全球投资热点,在其拉动下,石油钻采类装备产品需求量猛增,制造业也由此快速发展。但也应看到,随着油价的节节攀升,勘探开发业同样要面对成本上升的压力,以及为了增加能源供应量,要面对新旧油气资源挖掘挖潜的巨大压力。 

有研究报告指出,“全球90%的油田进入成熟期,老区产量下降,油气发现规模变小,勘探开发重点向深海、边远地区、油区深层、复杂结构、非常规产区等领域转移等因素影响,全球石油勘探开发成本正大幅上升。”

成本上升致使勘探开发业投资风险增大。

“以前钻一口井需要200万,现在可能800万都不止了。”渤海钻探华北钻井工艺研究院机械室蒋海涛主任对本刊记者介绍说,目前新设备采购、设备租赁费、材料费、运输费,包括国外公司的技术服务费都在上涨,这给钻井工程公司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据美国能源情报署(EIA)预计,2006年,全球228家石油公司的发现和开发成本上升了29%,达到14.42美元/桶油当量,其中发现成本上升了77%,达到7.26美元/ 桶油当量。

成本上升,使石油公司的赢利能力大打折扣,不过,最令各大石油公司忧心的是,在投资力度不断加大、勘探开发成本增高的同时,石油产储量增长却并不理想。

据不完全统计,20071月~11月全球共获得油气发现298个,仍然没有特大型油气田发现。根据BP能源统计数据,2004年全球石油产量增长了4.1%,2005年增长了1.3%,2006年仅增长0.4%。过去的这三年,石油产量增长幅度逐年减小。而时至今日,全球对石油能源的需求以及“心理期待”却在与日俱增。这也是国际油价一直保持高位运行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我国,可采石油资源约有3/5有待探明。除了去年冀东南堡油田之外,目前我国尚未有大型油气资源新发现。如今,我国大部分油田已进入高含水、高采出阶段,原油产量呈递减趋势,开采难度越来越大。而对于正备受全球关注的深水、超深水油气领域,与国外相比较,我国才刚刚起步。

近年来,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三大集团不断加大对上游的科技投入,一方面展开对老油田油气生产能力的深度挖潜,以提升采收率;另一方面加强对特深地层、复杂地层、高寒或沙漠地带等偏远及恶劣环境下,以及深水领域的油气勘探开发力度,寻找新的油气资源“新大陆”。此外,作为能源发展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还积极向海外开拓。

但纵观全球,石油不可再生,资源越采越少。有专家认为,“地球所剩石油不多,最后的石油是埋藏得最深的石油,是最难以探寻的石油。石油装备业需要做的是:无论有多深,有多难,都能凭借先进技术装备将石油开采出来。”

从一定意义上说,特深地层、复杂地质类型、较高工艺技术要求等,与其说是勘探开发业面临的挑战,不如说是石油钻采装备制造业面临的巨大挑战。

潜在的忧患

    国家统计局625日发布的数据显示,15月份,我国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利润同比增长54.3%,而石油加工及炼焦业由去年同期盈利352亿元转为净亏损443亿元。发烧的油价,把我国炼化行业带入“严冬”。

炼化业如何自救?身为院士的王基铭指出,“目前炼油企业不能只把希望寄托在政府的调价上,而应该将压力转化成动力,千方百计降低成本,越是亏损越不能放弃。一旦未来成品油价格到位,今天的降本就是明天赢利的空间。”

王基铭院士的“危机契机论”,事实上道破了市场的真谛,即机遇与挑战从来都相伴而生:在市场发展中,有高峰,就有低谷;到达顶峰的同时,也就是滑向低谷的开始。

目前,我国石油和石化设备行业发展态势良好,其中,石油钻采设备行业发展速度高于炼化行业与压力容器行业,正呈现一片繁荣“盛世”。统计显示,2007年,石油钻采设备企业持续递增,去年达到476家,较上年同期增加26.6%。去年全年实现产值576.42亿元,同比增长49.67%。石油钻采设备行业的出口交货值占全行业的70%以上。

但这种发展势头还能维持多久呢?

“在高油价时期,石油钻采装备需求急剧增长,在财富效应的刺激下大量企业涌入装备制造行列;而市场出现下滑时,不具备竞争实力的弱势企业不忍心退出,就必然出现血性拼杀的残酷局面。”作为我国石油钻采装备的领军企业,宝石机械有关专家对高油价下的钻采设备市场有着清醒、深刻的认识。

他认为,近年高油价对石油钻采装备企业的影响,可以分为前期、中期、后期三个阶段:在前期,装备需求开始激增,尤其是高端市场需求旺盛,市场初步显现活跃;在中期,石油钻采装备市场需求量逐步增大,是发展最快的时期;在后期,也就是2007年下半年到2008年以来,油价虽然一路高涨,但并没有给石油钻采装备市场带来多少机遇。  

“高油价后期对装备市场的影响力是被动的,高油价的积极影响已经过去,消极影响已经开始显现。”宝石机械的专家指出,“未来美国高端石油装备市场需求下滑加快,随着中石油中石化钻井队伍的重组,钻机需求量大幅增长的态势不会太久,开拓国际市场的诸多困难也在不断加大。” 

有业内人士也忧心地指出,从近处看,在高油价的今天,在国外品牌的不断挤压下,我国制造企业耐以生存的价格优势正逐渐失去威力。而长远来看,全球上游勘探开发市场终有一天会饱和。一旦饱和,钻采制造业产能过剩的问题就会立即凸现。届时,制造企业将如何进退呢?

“市场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它有时是高潮有时又会陷入低谷,所以任何企业都要在市场需求旺盛、产品卖得不错时考虑到,在市场处于低谷时还能不能生存下去?”几年前,国民油井华高公司原中国及中亚区高级副总裁卡洛斯•肯达先生曾对一位记者这样说。

华为董事长任正非也认为:“企业不是要大,也不是要短时间的强,而是要有持续活下去的能力和适应力”。大企业很多地方都有着惊人得相似。对大多数装备制造企业来说,他们的的生存观或发展观值得思考和借鉴。不管是在高油价时代,还是在低油价时代,面对变化着的市场“波线图”,装备制造企业要冷静看待,正确把握市场风向,并积极应对挑战,唯此,才能基业常青。(《石油与装备》记者王云建

 



          您的分享是我们前进最大的动力,谢谢!
关于我们 | 会员服务 | 电子样本 | 邮件营销 | 网站地图 | 诚聘英才 | 意见反馈
Copyright @ 2012 CIPPE.NET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全球石油化工网 版权所有
京ICP证120803号 京ICP备0508686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18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