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油“老兵”的人生足迹——记九三学社社员、著名石油地质学家袁秉衡
他为我国石油工业奉献了50多个春秋,曾参与组织多项石油地质、
地球物理勘探工作,成为我国石油地震地质学科的创始人与带头人,如今,他依然活跃在
石油勘探、研究的第一线
袁秉衡小传
1930年9月出生,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石油工业有突出贡献科技专家(国家级),美国石油地质家协会会员,
中国地质大学、
中国石油大学、西南石油学院客座教授,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公司高级顾问。曾任中国
石油学会理事、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石油地球物理勘探局副总地质师。1986年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5位获奖者之一),1993年10月荣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野外地质工作者奖)。
已经80岁高龄的袁秉衡,为我国石油工业奉献了50多个春秋,曾参与组织了吐哈、鄂尔多斯、准噶尔、松辽、渤海湾、江汉、二连等盆地的石油地质、地球物理勘探工作,提供了许多油田的发现井井位及丰硕的地质成果,对这些盆地内油田的发现做出了重要贡献,成为石油地震地质这个边缘学科的创始人与带头人。 如今,他依然活跃在石油勘探、研究的第一线。
赶着毛驴找石油
1949年底,年轻的袁秉衡报考了石油地质员,开始和石油打上交道。
当时,中国石油地质界还处于襁褓之中,石油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下地质学等课程听着叫人心热,可国内找不到能授课的教授,学校只好从石油总局请一些技术专家授课。于是,翁文波、王尚文、张传沦等专家成了袁秉衡的老师,他们丰富的阅历和渊博的知识,让袁秉衡切身体会到石油地质工作大有作为。
当年大庆石油会战技术座谈会场景。袁秉衡曾多次参与。
1952年12月,22岁的袁秉衡从北京地质学院毕业了。在毕业分配志愿书上,他工工整整地写上了3个大字:“大西北”。
从此,袁秉衡投身石油会战主战场,让青春在那里闪光。
当时,祖国大西北石油会战的帷幕刚刚拉开,100多个地质队、地球物理队集中在西安。袁秉衡觉得自己真是来对了。
1953年3月,袁秉衡被分配到陕北大队109队任地质实习员。队长谢庆辉是一位老地质专家,对工作极其认真,从不马虎,这给袁秉衡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谢队长经常讲,搞石油地质,一要吃苦,二要认真,怕吃苦,怕认真,你就搞不了石油地质。这句话深深地扎根在袁秉衡的心里。
1954年初,吐鲁番地质大队正式组建,准备在被称为“火洲”的吐哈盆地首次进行以寻找油气为目的的野外地质普查,袁秉衡被任命为101地质队代理队长。这时候,队里还没有配备汽车,他们就赶着十几头毛驴闯进了火焰山工作区。
袁秉衡曾往家里寄过一张照片:站在火焰山前的他,大张着干渴的双唇,全身除了野外
地质勘探用的大背包,就是7个水壶。
这次历时两年的地质勘察,发现了火焰山的构造带,基本上搞清了轮廓,科学评价了盆地含油气远景,提供了钻探井位,后来经过钻探发现了胜金口油田。
提出地质地震工作思路
1961年底,袁秉衡赴
松辽盆地参加大庆石油大会战,担任地震会战指挥部综合研究大队副大队长,主管地质、技术工作,兼管后勤。
当时,大庆会战的条件十分艰苦,研究大队借住在大安县文化馆的后院,七八个人,有时几十个人挤在一个房间里,白天办公,晚上睡觉。因为煤的质量差,火炉烧不好,房间很冷。平时吃的就是高粱米、冻白菜。
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袁秉衡仍然坚持每天工作到深夜12点,认真对待每一件细小的工作,研究工作中原始资料,确保齐全准确,对地震资料吃干榨尽,不漏掉一点信息。
工作中,袁秉衡进一步领悟到,搞石油地质工作必须与地球物理结合起来。大庆会战,使袁秉衡这一思路得到提升。部署地震工作时,他们提出,石油勘探的早期工作必须从全局着眼,胸中有全局,大胆跳出过去地震只搞局部构造的做法。这一提法开创了世界上石油地质研究的先例。
按照石油工业部提出的对松辽盆地实施地震工作连片测量的意见,研究大队对地震资料做了全盆地连片的6大层构造图,总结了盆地的构造特征、构造的发生、发展历史及油气富集成藏规律,进一步认识了
大庆油田的地质特征,并据此提供了大量钻探井位,发现了大庆外围的许多油田。
这些实践使我国地震地质工作前进了一大步。此后,地震地质工作就成了石油勘探工作的一项必不可少的程序。
学科的成功运用
袁秉衡对石油地震地质这一边缘学科的总体思路,从构想到发现油田,是在内蒙古二连盆地的勘探中实现的。
1977年,袁秉衡与另一位老专家提出对二连盆地开展重力、磁力、电法和地震综合勘探。按照这个思路,先后做了重力、磁力、电法调查,并据普查资料圈定了盆地的范围,绘制出了盆地的5个拗陷及35个小凹陷,选择阿南凹陷进行地震工作。
袁秉衡等专家通过研究地震资料,拟定了阿1井井位,经钻探见到了工业油流;1981年,进行地震详查工作,测网加密,根据所取得的资料,定了4口井,均见到油层,较准确地预测了浅层气藏的范围。通过高分辨率地震勘探、老资料精细处理等新技术的应用,1986年基本探明了阿尔善油田的范围和储量,建成年产百万吨的油田。
地震工作在油田的发现、钻探、开发各个阶段全方位介入,真正实现了石油地震地质勘探的高速度、高效益。这是石油地震地质这一新兴学科成功应用的一个范例。
近年来,国内在碳酸盐岩地层中发现了大油气田。这是一个极有前途的新领域,同时在技术上又是一个新挑战。针对我国碳酸盐岩石油地质研究尚处于薄弱环节的情况,袁秉衡积极主张并参与学习国外先进科学技术。2007年10月,他与东方地球物理公司(石油物探局)的专家学者们一起赴美与美国碳酸盐岩地质专家共同研讨有关碳酸盐岩基础理论及找油的许多问题,并到美国西部的二叠盆地野外考察碳酸盐岩生物礁的情况。今年初,他率队赴柬埔寨考察,评估了柬埔寨王国陆上油气的勘探前景,并制定出柬埔寨陆上油气普查方案。
50多年来,袁秉衡的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把自己的大半生奉献给了中国石油事业。
在向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委员会递交的书面材料中,袁秉衡这样评价自己:贡献不大、业绩不突出,工作中失误不少。但,总的说在以下几个方面始终坚定不移——对工作: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坚定不移;对事业:立足地震地质,一生献身坚定不移;对技术:着眼创新,不断更新坚定不移;对勘探目标:开阔思路,石油勘探永不满足坚定不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