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华尔街金融飓风中“刮来”的廉价油气资源,中国油气巨头选择了果断出手。继本周一
中石油与
壳牌签订4000万吨
LNG(液化天然气)购买合同后,
中海油谈判伙伴
道达尔周三对外宣称,双方即将签署LNG最终购销协议。而自上周末重启的中俄250亿美元“贷款换石油”谈判,依然在北京进行。
与此同时,无论是21日中石油、
中石化共500亿元发债申请获证监会发审委批准,还是中海油系的中海油服拟议中的60亿元公司债发行,无不显示出
三大油企囤积粮草、谋求抄底海外的积极意向。
“囤粮”谋海外
10月24日,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对外宣称,成功注册800亿元人民币中期票据发行。这成为了中国人民银行10月初重启中期票据注册以来的首单,而800亿的发行额度亦追平了此前铁道部创下的注册金额纪录。
而就在3个月前,中石油股东大会通过了发行600亿公司债的决议,募集资金数额同样创下了中国公司发行公司债规模之最。
实际上,相比于其他发债国企,中石油的现金流压力并不是很大。中石油三季报显示,公司经营现金流量净额1498.63亿元,同比下降11%;而期末公司的短期借款为284.66亿元,同比增长了51.9%。资料显示,中石油的资产负债率还不到40%。
“一方面是受到国际
油价动荡和征收巨额特别收益金的影响,公司的利润相比去年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滑,公司经营需要补充资金。另一方面,也是考虑到目前全球金融市场动荡,公司需要及时地储备一些现金,以备公司发展之用。”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采访时,中石油集团一位高层人士表示。
全球金融风暴的势头日益强劲,另两大油气巨头也随后加入了发债融资的行列。上周,中石化200亿元公司债申请获得证监会批准。本周三,中海油系的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通过议案,拟发行不超过人民币60亿元的境内公司债券。
频频发债背后,显示的是油气巨头们抄底海外的图谋。前述中石油集团高层人士表示:“在时机合适的情况下,不排除根据公司的需要,适当做一些海外收购的可能。”
而实际上,在中石油集团对外公布的中期票据募集资金用途上就明确写明,除增持上市公司股份外,剩余资金的70%将用于海外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及风险勘探等战略项目补充营运资金。
记者致电中石化经济技术研究院战略研究所所长何铮,他表示,随着现在油气资源资产化,收购机会一直是存在的。在
海外油气资产贬值比较严重的情况下,中国企业适当做一些海外并购也是不错的选择。
全球频举牌
在“储备粮草”思路指引下,三大石油巨头已开始在全球各地频频举牌,并屡有斩获。在今年7月份,中海油服成功以25亿美元现金将挪威AWO海上钻井公司收入囊中,并由此跃升为全球第八大钻井服务提供商。而据多位分析师判断,近日中海油服拟议中的60亿元公司债,即与该次并购带来资金紧张不无关系。
进入本周以来,中国油气的海外收购似乎进入了集中收获期。这便是前述中石油与壳牌签下LNG大单,及中海油与道达尔公司的LNG购销协议曙光。依照在6月份的框架协议,道达尔将从2010年开始,向中海油每年供应100万吨的LNG。
而从上周末开始,中俄之间高达250亿美元的“石油换贷款”谈判一直在北京积极推进。昨天,记者致电中石油集团一位接近谈判进程的消息人士,他表示,谈判已经取得不小的进展,并有望在近期签署协议。依据两国之前的协定,俄方在未来20年内向中国出口3亿吨的原油。
中国油企举牌海外的举动远不止这些。据外电报道,中海油自10月初即在以3亿~7亿美元的出价竞购加勒比海地区天然气资产,中石油集团预计也将在伊朗Pars液化天然气项目中持股25%,而原有的持股人道达尔持股比例将从40%减至25%。
三大石油公司甚至成为了竞购对手。2个月前,美国马拉松石油公司宣布出售其在安哥拉第32号深水区块的股份,中石油单独竞标,中石化则与中海油联合竞标。近日有消息称,中石化与中海油的联合体已经以18亿美元的报价胜出。不过记者在向中海油人士求证时,他只证实了中海油参与竞购的消息,对是否已成功则拒绝评论。
全球金融危机为中国石油企业提供了难得的抄底机会。但商务部研究院跨国公司研究中心主任何曼青提醒,此中依然存在风险。她认为,从价格水平来看,海外的能源、资源类资产确实跌价不少,其中的泡沫成分基本已挤掉,但不排除全球经济形势继续恶化,这些资产继续贬值的可能,“不能光觉得价格低就作出收购决定,还需要从企业的发展战略来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