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炼化:打造世界级石化基地
1200万吨/年的原油加工能力,年产80万吨乙烯、100万吨芳烃、80万吨聚乙烯,福建炼油乙烯项目描绘了一幅壮丽蓝图。福建人说,这个项目像榕树一样,能不断衍生新的根系,对化工、纺织等下游产业发展形成巨大带动效应
青兰山下、湄洲湾畔,水深港阔的天然良港,460米长的引桥跨越蔚蓝的海面,通向四座拔地而起的15万立方米特大储油罐,福建炼油乙烯项目30万吨原油码头已初具规模。
30公里之外的建设工地,焊花飞溅、塔吊林立,钢筋混凝土结构密如丝网,建设者们正在构建闽南最亮丽的石化产业风景线。
我们都属于一个团队——IPMT
在福建炼油乙烯项目部开阔的工作大厅内,来自中国石化、埃克森美孚、沙特阿美的几百名工作人员紧张忙碌,虽然国籍不同、语言不同,但他们同属于一个战斗团队——福建炼油乙烯项目IPMT(项目联合管理组)。
“福建项目突出的特点是规模庞大而且构成复杂,首先投资主体多元,包括中国石化、福建省、埃克森美孚、沙特阿美,其内部的管理协调工作比较复杂。另外,设计施工复杂,作为国内首家800万吨/年炼油和80万吨/年乙烯同时开工建设的项目,项目涵盖面广,专业衔接界面复杂,设计单位众多,场地分散,工程建设从设计到施工工作量极大,管理难度也相应增大。”公司总裁陆东介绍说。
来自三国四方的工作人员参照国际先进工程建设管理模式,组建了项目联合管理组(IPMT)。2007年3月,随着三国四方组建的福建联合石化公司正式成立,IPMT的400多个工作人员也全部到位。
“IPMT采用业主、PMC(项目管理承包商)、监理和第三方检验人员共同组成的强矩阵式管理,按照统一的管理程序和规定,进行程序化、规范化、标准化、全过程管理与控制。有利于充分发挥参建各方的优势,同时也能充分体现业主在项目建设中的积极作用。”项目总监吴文信说。
在IPMT之下,工艺装置实行了EPC总承包,公用工程采用E+P+C(设计、采购、施工分开,业主适度参与)管理模式。
“在IPMT的中外各方工作人员,大家都感到我们属于同一个团队,必须团结一致、共同努力,把项目建设管理得更加有序、有效、规范。”项目副总监那沙告诉记者。
在IPMT的带领下,项目的设计、采购、施工有序进行。8月31日,项目的第一套装置12万吨/年气体分馏装置顺利实现中间交接。目前,新建炼油装置全面进入安装施工阶段,聚丙烯、聚乙烯装置主要设备基础施工基本完成,进入建筑物、钢结构施工阶段,乙烯装置、IGCC装置设备基础施工全面展开,公用工程部分罐区罐主体安装施工进展顺利。
“项目预计2008年12月底全面建成中交,2009年一季度化工投料,我们有信心完成这一任务。”吴文信说。
精心组织每个环节
炼油、乙烯同时开工建设,在478公顷的土地上同时新建19套装置,设备大型或超大型化,上下游环节之间衔接复杂,单单是场地内连接各装置的管廊总长就达到200公里左右。这要求每个单元的设计、施工必须精心组织。参加工程建设的中国石化工程建设公司,宁波工程公司、洛阳工程公司、上海工程公司,中国石化第二、四、五、十建公司等几十支施工队伍科学组织,细化目标,落实责任,全力以赴,掀起工程建设热潮。
中国石化工程建设公司是炼油常减压、乙烯裂解等核心装置的EPC承包商。当记者见到乙烯项目经理孙钢时,他正与同事们举行一个小型的庆祝会。
“丙烯1号塔等三台重要大型设备已经在上海浦东装船启运了,几天后就能到达现场。这几个塔的安装,将标志着福建炼油乙烯项目进入大型设备安装阶段。为保证安全运输、安全吊装,我们已经制定了运输方案、吊装方案,并提前规划了设备进场路线图。”
孙钢拿出几大本厚厚的册子,分别是大件设备的运输、吊装等方案,其中,把特大型运输车辆的转弯路径都设计得很详细。“我们乙烯装置最大的塔重达 1000吨、直径达到12.7米,运输这些‘大家伙’,拐个弯都得精心设计。而且这一次我们将首次实现国内超大型设备整体出厂、整体运输、整体吊装,加上场地布局又很紧凑,如果不统筹安排、精心准备,装置进场就会有问题。”
为了协调好大型设备的运输吊装,从8月份起,IPMT每周定期组织召开大型设备运输及吊装工作协调会议,统一协调这一工作。
项目的气电联产装置(IGCC)是国内第一套大型气化一体化联合循环装置,生产所需的全部气体及部分电力都将来自这里。
“我们以前做过很多公用工程的设计,但是像这样复杂的项目还是第一次做,所有单元的水、气平衡都通过这里,这里一旦出问题,各个环节都受影响。而且高压蒸汽最高温度达到500摄氏度,每平方厘米压力达到上百公斤,管线密如蛛网,但哪一根都不能出差错。要把多种高端技术糅合到一起,所以设计施工必须精益求精。”宁波工程公司项目副经理蔡志鸣说。
为了保证这一单元的设计、施工质量,宁波工程公司成立了专门的项目协调领导小组,投入全部相关设计人员,采用国际顶尖技术,历时一年完成基础设计,并在现场投入400多个工作人员组织施工。
时刻牢记安全第一
今年是炼油乙烯项目的建设年。建设工地上,1万多名工人在钢筋水泥的丛林中紧张施工。
一些穿着鲜红色工服的工作人员穿行在各个现场,每到一处都仔细地查看、做好记录,并不时指指点点地跟工人说些什么。
“他们是安检人员,”同行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在炼油常减压装置建设现场,记者在第二建设公司简易办公室门口看到一块黑板,黑板的左边贴着集团公司不久前颁布的《安全生产禁令》,右边贴着四幅照片,上边两幅是“表扬”,下边两幅是“批评”,拍摄的分别是施工中较好执行安全规章的行为和不符合安全规章的行为。
“我们这些照片不定期地更换,现场的安检人员在检查中只要发现有关的行为和现象就拍下来,对违反安全规定的行为还要以此为凭证进行处罚。”项目经理卢青钱告诉我们。
“我们组织了《安全生产禁令》考试,并把其中与我们施工作业直接相关的条文印在这种小卡片上,每个人都得随时带着。”说着他从口袋里拿出一张名片大小的卡片,印有相关禁令条文。
每个施工队或班组都要在早上的站前会上强调安全问题,或者讲评一下前一天发生的违反安全规章的行为。
“这样的反复提醒非常必要,我们每个工人都知道只要违反了安全生产禁令就没有第二次机会。而且,这也是为我们大家好,毕竟生命是自己的,如果违章送了命,别人再说啥也不管用了。”铆工队的李小平队长说。
据介绍,炼油乙烯项目施工高峰期将有近2万人进入现场交叉作业,而且部分新建装置就在老厂区装置旁边建设,所以安全管理更成为重中之重的工作,每支建设队伍都采取各种方式促使“保证质量,安全为先”的理念深入人心。
青岛炼化:石化航母即将起航
胶州湾南岸,新世纪我国第一个单系列千万吨级的炼油基地正浮出水面。这一跨“十五”和“十一五”规划的石化重大战略项目,将成为中国石化环渤海炼化产业集群的重要一极,强势拉动众多产业链的发展。随着投料开车的临近,一幅代表国际先进、国内一流的石化航母蓝图也将成为现实
中国石化报记者 郑 虹 牟宗艳
9月13日,在青岛炼化项目施工现场,直径达10.08米,吊装总重700吨的减压塔正在缓缓吊起。吊装采用1200吨履带式吊车主吊,600 吨吊车配合,作业员工在旗语、哨子的指挥下,分工协作、紧张有序,起吊、平移、提升、落位,随着“庞然大物”成功落位,现场掌声雷动……
自2006年5月打桩以来,SEI、洛阳工程公司、宁波工程公司、上海工程公司、二建公司、四建公司、五建公司、十建公司等主要EPC总承包和参建单位数千名建设者,克服国内外资源市场高度紧张的影响,克服高温、暴雨、台风等恶劣天气影响,全面加快工程建设进程。目前大炼油项目已经进入设备安装高潮,正在向着年底建成的目标冲刺。
狠抓项目管理,强化“五大控制”
今年以来,中国石化将青岛大炼油项目作为炼化板块的“1号工程”加快推进。7月21日,集团公司总经理、党组书记苏树林视察青岛炼化公司,提出 “把青岛大炼油建设成一个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炼厂,管理成一个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炼厂”的总体要求,并提出要通过全体参建单位的共同努力,将青岛大炼油工程建设成为“效益工程”、“优质工程”、“安全工程”、“绿色工程”、“阳光工程”。青岛大炼油项目全体参建单位认真学习贯彻党组的重要指示精神,切实把 “两个国际先进水平”和“五大工程”总体要求落到实处。
据悉,青岛大炼油工程采用“IPMT+透明化EPC+工程监理”的管理模式,由总部工程部等有关部门、青岛炼化公司和各EPC单位组成项目联合管理小组(IPMT),全面负责工程建设执行决策和总体协调。两年来,总部工程部每月组织召开IPMT会议,及时协调解决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各参建单位认真履行总部和IPMT的各项决议决策,加强项目组织、完善规章制度、优化工作流程,扎扎实实推进工程建设。
6月16日,青岛大炼油工程掀起“大干100天”设备安装高潮,各类设备、钢结构、工艺管线陆续进场,立体交叉作业的局面已然形成。9月14 日,股份公司总裁王天普明确提出“青岛大炼油项目2007年底建成,2008年5月1日前打通全流程产出合格产品”的进度目标要求。
各参建单位认真贯彻集团公司党组的指示精神,以项目管理为着力点,以“五大控制”为抓手,加快推进工程建设。青岛炼化公司作为项目法人,坚持 “以我为主”,加强对工程的总体协调和调度,定期组织召开工程调度会,尤其针对重点单元和关键路径坚持每天召开协调会,推进工程建设进度。各EPC总承包单位、各施工单位不断加大现场管理力度,全力保证项目管理体系的成功运行。
目前,参加青岛大炼油项目建设的管理和作业人员超过1万人,在胶州湾西海岸毗邻油港区的一片220公顷的土地上,仅一年多的时间,青岛炼化这座千万吨级的炼油基地平地崛起。到目前,95%的道路已完工,98%的地管已建成,81%的钢结构已完成安装。预计今年底,青岛大炼油项目将全面建成。
群策群力保障物资供应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保证各类设备、材料、物资的及时供应,是工程项目顺利实施的关键所在。近几年来,国内外资源市场高度紧张,处于“卖方市场”的状况,对大型项目建设造成很大压力,几乎到了“求人买东西”的地步。
总部未雨绸缪,充分发挥整体优势和资源市场优势,物资装备部加强总体协调,2006年3月完成88台超长周期设备订货,11月完成全部次长周期设备订货,为项目建设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
设备订了也并不意味着万事大吉。由于各制造厂商工期排得满满当当,设备材料能否按时交货仍有很多未知数。为了保证设备材料及时到场,总部和各参建单位为催交催运做了大量工作。他们走访国外进口设备制造厂商催交设备,多次组织催交队伍,深入一重、兰石、攀成钢等厂商催交催运。正是由于深入细致的工作,保证了设备、材料及时到场。
设备材料来了,如何发放下去?成千上万的设备、材料、管线、管件如何管理?带着疑问,记者走进SEI负责的项目仓库,看到管件、阀门、板材、法兰等建材井井有条地摆放着。这个上万平方米的仓库,进货高峰时期,每天有20公里管线和上万个管件入库。保管员从早上7点开始工作,清点数量,记录管件的尺寸、厚度等,按照装箱单确认材质、数量无误后,往电脑里录入到货日记,并通过网络上传,让施工单位能共享该日记,及时领取所需建材。
设备材料进入现场前,需要经过严格的把关。工作人员用光谱分析仪,对材料一一进行化学分析,检验不锈钢、合金钢等是否符合标准,对不合格的产品进行淘汰。
“严把设备入场关,尤其是国外进口设备进入现场之前,需要外商过来协助开箱、安装、调试。我们从德国WP公司进口的聚丙烯挤压造粒机,外商已经开始安装调试了,调试大概需要10周的时间。”物资装备部驻青岛现场服务组人员说。
为了加快设备的发放节奏,减少中间审批手续和库存时间,一些设备质检合格后,不进入库房,而是直接卸到施工现场。“这样既省去了承包商卸货到仓库的时间和费用,又省去了施工单位从仓库卸货到现场的时间和费用,实现了双赢。”洛阳石化工程建设公司青岛炼油项目负责人说。
由于工期紧,任务重,业主从进度到质量全面介入物资采购,按照现场施工要求,协调供货顺序。对没有按照规定时间采购到位的EPC,业主通报批评,并张榜公布,形成规范监督的有效机制。
目前,项目所需要主要设备到货率77%。管线、管件基本成龙配套,管线预制安装高潮已经形成,管焊工已达近800人,电气仪表也即将迎来到货高峰。
打造一流团队,锤炼“特种兵”
青岛炼化公司总定员500人,仅为国内同规模炼厂的1/6左右,和国际先进水平相当。因此,青岛炼化向团队要效益,使每一个员工都能一岗多能、以一当十,使企业管理高效顺畅。
青岛炼化成立3年来,在企业管理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按照“团结、务实、严细、创新、高效”的企业管理理念,深化细化内部管理,优化组织架构,一个管理科学、运作规范的法人实体正在逐步形成,为企业持续有效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为打造一流团队,青岛炼化的人员配置、结构设置跳出传统石化企业的框架,实行高度扁平化、综合化管理模式。公司设立10个部门,机关管理人员不超过150人。招聘过程中,他们严把入口关,定员500人中,所有管理骨干、操作骨干基本来自燕山、齐鲁、镇海、长岭等系统内兄弟企业,并且进行了严格的面试和考核,另外招聘了100多名大中专应届毕业生。目前公司共到位人员498人,运行操作人员已基本到位。
人员培训工作从2005年9月展开,2006年,全体生产管理人员和运行操作人员全面参与帮助海南炼化开工,2007年又参与到燕化1000万吨/年改扩建工程开工全过程,进行全方位实战锻炼,作风和素质受到各方面高度评价。“我们人员少,必须打造精兵,必须按照特种兵模式来锤炼队伍,才能做到用我必胜”,青岛炼化副总经理关宗祥说。
据悉,建成后的青岛大炼油只有一个中央控制室,对所有的生产单元进行控制,他们打破装置之间的界限,16套生产装置和公用工程、储运系统设立常减压、催化等8个单元,每个单元配备管理人员4人,操作人员30~50人。目前全体操作人员已经回到项目现场,他们将深入现场配合施工,接受操作法、工艺技术规程等培训和考核,一场开工的大战役已经拉开序幕。
时间已经是晚上9点,青岛大炼油工程建设现场依然灯火通明、机器轰鸣、焊花飞溅,青岛炼化公司总经理王树德也在现场指挥协调工作。面对年底工程建成,2008年5月1日前打通全流程产出合格产品的艰巨任务,他告诉记者:“我们有决心、有信心在党组的坚强领导下,和全体参建单位密切合作,全面实现党组确定的任务目标,把青岛大炼油建成国际一流、管成国际一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