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两会上,全国工商联再上书全国政协,呼吁放开原油和成品油进口管制,打破能源国有企业全产业渗透的格局,逐步拆分三大国有石油企业炼化和零售业务。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油气垄断带来怎样的社会福利损失?如何评价现行的石油贸易管制等行政干预市场政策?成品油市场化改革从哪里入手?政府在垄断行业改革中又应承担什么角色?本报记者专访经济学家、天则经济研究所所长、山东大学教授盛洪。
垄断企业未承担对等责任
《21世纪》:当前以油气为主的能源领域因行政垄断、资源垄断对市场带来的影响多大?
盛洪:我们最近在研究油气体制改革方案,大致估算,从2001年到2011年石油领域因垄断带来的效率损失近4万亿。
最新的测算显示,在2006年到2011年间,除了2008年,国内成品油价格(税前)均高于相同品质成品油的主要国家平均价格(税前),全国消费者因此多支付价款1.8万亿元。
国内消费之所以承受高价格,与资源垄断和政府管制直接相关。当国内下调油价时,石油企业可以选择出口,减少国内成品油供应,是导致油荒频发的原因之一。
也就是说,国有石油企业在享受垄断权的同时,没有承担对等的责任或义务。我们知道,获取特许权的企业具有某种公共责任, 它不能因一时的亏损而中断服务,也不能借口不赚钱而不进行普遍服务。
《21世纪》:如何看待现行的石油贸易管制等行政干预市场政策?
盛洪:所有这些政策都是为了维护石油垄断企业的利益,甚至限制石油进口的政策,在战略上是错误的。限制进口,意味着多消耗国内资源,不利于保护国内资源;第二,因为缺少油源,造成国内地方炼油厂每年有60%的炼能闲置。这又维持了国内的垄断高价,进而侵害了消费者的利益。
在源头引入竞争
《21世纪》:由于国有石油企业拥有比民营企业更大的市场优势,“全面放开成品油零售市场”的改革,可以从哪些层面入手?
盛洪:成品油市场改革首先从放开原油进口开始。一旦地方炼油拥有进口油源,便可以大发展,发展规模甚至可以超过国有企业。
据我了解,目前国内一些地方已经开始建立成品油交易中心,如果政府解除价格管制,可以形成成品油的市场价格。如果交易量足够大,占据市场份额在40%-50%,成品油市场的垄断格局也就不复存在。
《21世纪》:全国工商联呼吁打破能源国有企业全产业渗透的格局,逐步拆分三大国有石油企业炼化和零售业务。从打破垄断、市场化改革的角度分析,是否科学有据?
盛洪:无论是横向拆分,还是纵向拆分,效率都优于一体化。纵向一体化管理模式可以利用内部补贴或交叉补贴方式,排挤、吞并其他市场竞争主体,破坏市场交易规则。
《21世纪》: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提出深化资源产品价格改革,以油气为代表的资源产品价格仍然处于国家掌控范畴。对于价格改革有什么建议?
盛洪:深化价格改革,第一要放开市场,由市场形成价格;第二油气等国有自然资源应通过竞价获得探矿权和开采权,在源头引入竞争。
垄断性法规应废止
《21世纪》:国家鼓励非公有制经济进入垄断行业参与竞争。但对于垄断领域而言,民资进入门槛高、成本高、垄断利润难以共享。在现实的困境面前,国家应作出哪些方面的努力?
盛洪:政府不需要在出台鼓励政策上下功夫,要做的是废除一些设立垄断的行政文件。与其制定政策,不如废止不合理的部门法规。民营企业有很强的自我生存能力。以地炼为例,尽管有60%的炼能闲置,但仍然能够生存下去。关键是要给民企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体制环境。
《21世纪》: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提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以及重点行业改革。”国资委也在制定央企改革的总体路线。对于接下来的国有企业改革,您有什么建议?
盛洪:第一步,取消国有企业的垄断权,取消国有企业的优惠待遇,比如免费拿地用地、低利率拿贷款,让国有企业和民企公平参与市场竞争。
第二步,国企应该从所有营利性领域退出,不仅是从竞争性领域退出。事实证明,这些领域,完全可以由民营企业来做,政府只要提供公正的秩序就可以。
在当前的经济社会条件下,这看似是乌托邦式改革的思路,但改革方向必须是正确。为了避免比较大的动荡和冲击,可以采取逐步改革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