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醇汽油等生物燃料的出现,为人类解决能源危机提供了一条新思路。然而,随着市场推广的不断扩大,其“与人争粮”等负面效应逐步显现——
时隔不到7年,乙醇汽油产业的发展便面临进与退的尴尬境地。
9月20日,国家发改委公布了一份紧急文件,文件指出,不再建设新的以玉米为主要原料的燃料乙醇项目;原则上不再核准新建玉米深加工项目。
这份《关于促进玉米深加工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玉米主产区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全局利益出发,统筹规划玉米生产、饲料加工业和深加工业的发展,严格控制玉米深加工业产能规模盲目扩张。就在前一天,国务院常务会议也提出,要严格控制油菜转化生物柴油项目。
原料到市场:一头火焰一头水
作为中国替代能源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从2001年始,乙醇汽油的推广被赋予厚望,大多数人认为此举将为我国能源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产生深刻影响。
由于当前我国燃料乙醇的原料主要来源于玉米、糖料等作物,其辛烷值较高,正因为此,在石油短缺制约经济发展、国际原油价格不断攀升、环境压力日益严重的今天,作为一种可再生资源,乙醇汽油以省油、环保、经济等其他燃料无法比拟的优势,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几年来,乙醇汽油等产业形成快速发展态势。自2001年4月8日原国家计委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总局宣布在河南、吉林、安徽部分地区开展试点并逐步推广以来,国家先后批准建设了吉林燃料乙醇有限责任公司、河南天冠集团、安徽丰原生物化学股份有限公司和黑龙江华润酒精有限公司4个生物燃料乙醇生产试点项目,形成每年102万吨的生产能力。此后,随着国家税收优惠政策向乙醇生产企业倾斜,国内燃料乙醇产业发展步入了快车道。其扮演的角色,从当初有关部门确定的“既能发展替代能源,又能有效地解决玉米等陈化粮的转化问题,促进农业生产的良性循环”,更多地转向成为中国替代能源的主力。
正如人们乐观地认为的一样,对于盛产玉米等农作物的东北、中原等地来说,燃料乙醇的生产确实“烧旺”了当地粮食经济。据了解,吉林省自推广使用乙醇汽油以来,玉米价格涨幅达到240%,进一步带动吉林的玉米经济发展,众多农民将从中得到实惠。
而现在,一个对立的问题迎面而来。国家发改委认为,近两年来随着全球范围内的能源供应趋紧,以玉米淀粉、乙醇及其衍生产品为代表的玉米深加工业发展迅速,一些产区已出现加工能力过快扩张、原料紧张的倾向。《意见》指出,发展玉米深加工业可能导致粮食供求关系和粮食价格波动的风险。
此前不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也发出警告称,各国政府必须停止对生物燃料进行补贴,因为支持此种替代能源将导致食品价格大幅上涨,并可能破坏自然环境。
尽管国家每年都会储备大量粮食,也会处理掉一批陈化粮,尽管目前国内燃料乙醇项目的玉米消耗量只占玉米总消耗量的一小部分,但是,国家发改委担心,如不适时对国内玉米深加工业进行调控,可能会打破国内玉米供求平衡,进而影响到肉禽蛋奶等人民生活必需品的正常供应,以及导致国际粮食价格出现较大幅度的波动。
没有人会愿意看到一个车与人“争粮”、车与人“争地”现象的发生。从原料到市场,燃料乙醇产业链是冰火两重天,燃料乙醇产业面临进与退的抉择。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此次玉米和油菜加工项目被叫停,就给了人们解读的空间和理由:燃料乙醇替代能源战略该向何处走?下一步我国石油替代能源的重点在哪里?
“西洋镜”:他山之石还是前车之鉴
这种担心不是空穴来风,也不是耸人听闻。巴西等国家使用生物质能源的历程,给我们提供许多借鉴和启示。
对于我国来说,乙醇汽油等生物燃料的发展是在摸着石头过河。在国外,乙醇汽油的生产和使用技术已十分成熟。目前,巴西和美国是世界上主要的燃料乙醇生产和消费国。美国生产燃料乙醇的原料主要是玉米,主要推广使用10%乙醇含量的乙醇汽油。巴西则以甘蔗为原料生产燃料乙醇,主要推广使用20%至 25%乙醇含量的乙醇汽油。数据显示,截至2006年12月,巴西全国共生产生物柴油6.6亿升,建设了4000个添加2%生物柴油的加油站。目前,世界可再生能源消费仅占总能源消费的14%,而巴西占45%。
尽管巴西有幅员辽阔的土地,在粮食生产和油料作物生产中,也不存在像我国那样强烈的替代关系,但一场“车与人争地”运动悄悄发生着。随着对乙醇汽油需求的不断扩大,这一产业的负面效应也开始逐渐显现出来。由于能源行业对甘蔗需求增大,导致大量森林草原被开垦成甘蔗田。对生产世界顶级咖啡“喜拉多”原产地——喜拉多大草原,这个野生动植物的天堂面临着巨大威胁。
由此产生的环境问题已经受到全球的重视。全球最大的非盈利环境保护组织之一的“保护国际”组织此前表示,“目前喜拉多地区砍伐森林的速度已超过亚马逊地区,如果按照现在的速度发展下去,到2030年喜拉多地区的全部植被都将遭到破坏。”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数据显示,2000年至2005年间,巴西的森林面积竟然减少了42%,巴西已成为世界上毁坏森林最严重的国家。
美国乙醇汽油的主要原料是玉米,但由于大量玉米被用于工业目的,引起了国际市场玉米价格暴涨,在其邻国墨西哥,玉米涨价甚至引发了大规模社会危机。
殷鉴不远,须慎之又慎!
发展之路:理性“退”还是科学“进”
正像人们期望的,乙醇汽油推广及使用推进了燃油新变革。然而,随着市场推广的不断扩大,其“与人争粮”、“与人争地”等负面效应的逐步显现和放大,是人们所料不及的。
这已经不是国家发改委第一次叫停玉米燃料乙醇项目审批。去年12月18日,发改委、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加强生物燃料乙醇项目建设管理》的通知,要求各地暂停核准和备案玉米加工乙醇项目,并全面清理在建和拟建项目。而这次叫停则扩大了适用范围,意在调整整个玉米深加工业。
作为我国替代能源变革性的一种发展模式,燃料乙醇之路该如何走?
早在2006年11月,国务院研究发展替代能源并指出,我国替代能源的战略是:以新能源替代传统能源,以优势能源替代稀缺能源,以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的思路,逐步提高替代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
其中重点是发展车用燃料和替代石油产品,搞好煤炭液化、煤制甲醇、二甲醚、烯烃和煤基多联产技术的试验示范和开发应用;积极发展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大力发展沼气、太阳能、风能、水电、地热等可再生能源,尽可能降低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这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更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有效途径。在经历了曲折、体验了教训后,我国替代能源发展的思路更加清晰起来。
根据《意见》,玉米深加工的准入门槛被大幅提高,所有新建和改扩建玉米深加工项目审批权收归国务院投资主管部门;将玉米深加工列入限制类外商投资产业目录;从事玉米深加工的企业必须具备一定经济实力,在资源利用、清洁生产、环境保护等方面达到行业国内先进水平。国家发改委要求各地立即停止备案玉米深加工项目,对在建、拟建项目进行全面清理。对已经备案但尚未开工的拟建项目,停止项目建设。
科学理性发展,就是要尊重事物的发展规律和客观环境条件。发展之路是不断前进、摸索、调整、再前进的过程,甚至某个阶段会出现战略性“退却”。因此,无论决策层还是生产者,无论政府还是企业,都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谋一时还是考虑长远,忍耐长痛还是笑对短痛,我国燃料乙醇项目的发展,正在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