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癯的面庞,儒雅的气质,今年总公司年中工作会议的会场,多了一位新人。他身材瘦削,却是一位“重量级”人物——英国皇家化学会院士、
中海油新能源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下称“新能源公司”)首席科学家肖钢。
肖钢是国际知名的
化石能源转化和氢能利用方面的科学家,总公司总经理傅成玉特邀他参加此次会议。对于今年3月才加入中国海油的肖钢来说,一切都是新的。在会场,他认真聆听,深入思考,感慨良多。
“这次会议求真务实,充满活力和智慧。每一位代表的发言都实实在在,没有花拳绣腿,提出问题之后都有解决方案。虽然全球金融危机仍在继续,但大家依然对公司发展充满信心,都在积极思考如何化危为机。”加入中国海油之前,国内国外大大小小的会肖钢参加过很多,“有些会议让人昏昏欲睡,但这两天的会议,我一直很兴奋。”肖钢笑言。
作为新能源公司的首席科学家,肖钢特别关注与会代表的发言中关于科技创新的内容。“关于科技领先战略的实践和思考贯穿会议始终,让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科技支撑和引领中国海油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作用。”
那么,科技创新在中国海油发展新能源产业的过程中应该怎样发挥作用?肖钢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与会代表的发言,给了他诸多启迪。
目前,科学界关于新能源的定义很多,在肖钢看来,发展新能源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二是对传统能源的高效清洁利用。前者包括风能、
生物质能等,后者包括煤基
清洁能源等。这二者是互补和集成的关系,在技术上也是互相补充的。比如,利用
风电制氢,利用
生物质能吸收传统能源利用中释放的二氧化碳。
“‘新’和‘传统’并不矛盾。世界上能源的主体直接或间接地源自太阳能,如果把埋藏于地下的传统化石能源比作‘昨天的太阳’,那么新能源就是‘今天的太阳’。现在我们发展新能源尤其是可再生能源,是用‘今天的太阳’补充‘昨天的太阳’。”肖钢的比喻令人耳目一新。
具体到开发一个新能源项目如何才能成功,肖钢认为,一个项目的成功至少需要三个要素:技术、资金和政策。肖钢继续用比喻来形象地说明他的观点:如果把一个项目比作一辆汽车,那么技术是“发动机”,是最重要的;资金是“燃料”,提供动力;政策是“驾驶员”,决定走向。“如今,国家在政策方面大力扶持新能源,中国海油又有资金,发展新能源的关键还在于技术。”他加重了语气,“发展新能源,技术和研发方面的投入非常重要,技术和研发投入的多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新项目能否最终成功。”
对于新能源的开发,总公司总经理助理、新能源公司总经理郑长波提出要注重科学性、系统性和现实性。肖钢对此非常认同。他这样理解:科学性就是要求真务实,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做事;系统性就是要从能源链的全生命周期进行综合考虑,而不是只看到链上的某一点;现实性就是可操作性强,包括资源落实、技术可行等。
中国海油以差异化战略发展炼化板块业务的成功,让肖钢颇受启发。他认为,新能源在科技创新方面也要差异化,“有的技术可能做不到‘第一’,但可以做到‘唯一’,要有自主研发的技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有不可替代性,才有竞争力”。
“近年来,中国海油大力发展新能源业务,在某些方面已经占有先机,具备了一定优势。就像龟兔赛跑,兔子是一定会赢的,但前提是兔子在中途不能睡觉。所以我们有优势,也得有危机感,发展新能源,时不我待,丝毫不能懈怠。”这位海归科学家幽默的话语中,透着报效祖国、献力海油的迫切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