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石油危机
欧美人谈起1973年那场石油危机,至今心有余悸。
1973年10月6日,阿拉伯人利用“赎罪日”时机发动了打击以色列,收复失地的新一次中东战争。战争初期,阿拉伯人节节胜利,但一周后战局逆转,以色列开始大规模反攻,埃及处于不利地位。
此时,阿拉伯产油国正同外国石油公司进行提高原油标价的谈判。1973年10月14日,谈判破裂,10月16日,海湾五个阿拉伯产油国加上伊朗代表在科威特开会,决定单方面把每桶原油的标价提高70%,达到5.11美元。长期以来控制世界市场的“七姐妹”无可奈何,
油价决定权转到了
欧佩克手里。
1973年10月17日,阿拉伯产油国石油部长开会,讨论如何以实际行动支援埃及,打击支持以色列的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逼迫他们在政治上站到阿拉伯人这边来。会议没有采纳伊拉克关于立即进行石油禁运的主张,决定立即逐步压缩产量/出口量,减少对美、欧盟的石油供应量。首先,把9月日产水平和供应量削减5%,以后每月再增减5%,直至达到目的。美国不以为然,10月19日,宣布对以色列提供22亿美元军事援助。此举激怒了阿拉伯产油国,利比亚当天宣布向美国禁运石油。10月20日,沙特阿拉伯等海湾产油国一致行动,对美、欧盟禁运石油。世界市场上一下子减少石油供应量500万桶/日。美国石油产量已处于衰减之中,无力增加产量,于是油价飞涨,许多
加油站汽车排长队。欧佩克于12月下旬把油价提高到每桶11.65美元,翻了一番。
这场危机惊天动地,西欧、日本80%以上的石油靠进口,进口来源又主要依靠中东,所受打击远远超过美国。1973年11月下旬,欧共体表态,在中东问题上支持阿拉伯人,阿拉伯产油国于是把他们(除荷兰外)从被禁运“黑名单”中删除。11月22日,日本也宣布站到阿拉伯人一边。孤立的是美国和荷兰。
这场禁运于1974年3月18日结束。
第一次石油危机是减少石油供应和提高油价的双重产物。多年来,对于美、欧等国家,石油是非常便宜而又用之不尽的资源,石油已经占全部能源消费的一半。突如其来的供应紧缺,弄得到处紧张,日子难过。这一下教训了他们,让他们明白:石油是宝贵的不可再生的资源,不可以挥霍浪费。危机中诞生的国际能源机构,协调各国的能源政策,把节能降耗摆到第一位,石油消费迅速上升势头得到扼制。
第一次石油危机,对于世界石油工业是一个大转折点。“乾坤倒转”,“石油七姐妹”不再主宰石油生产和石油价格了。主导权转到了欧佩克手中。他们要减产就减产,巨头公司在阿拉伯产油国的子公司不能不服从。他们要涨价就涨价,“石油七姐妹”被剥夺了定价权。
第一次石油危机具有异常强烈的政治色彩。在关键时刻,阿拉伯产油国表现出罕见的团结一致。海湾阿拉伯产油国,尤其是沙特,一向是“亲美”的。在上次中东战争中,一部分阿拉伯国家曾经搞过石油禁运,沙特不赞成也不参加。另外一些欧佩克国家还乘机大量销售石油,以致禁运失败。这一回,沙特的立场鲜明,阿拉伯产油国同仇敌忾,欧佩克国家全部支持。时代不同了,在关系阿拉伯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民族大团结上升到了第一位,阿拉伯人拿起了石油武器。
这次危机之所以影响大,有多种原因。一是大大出乎美、欧、日政治家的预料,他们没想到。二是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过于依赖石油,过于依赖中东石油,经不起风浪。三是时机问题,正赶上战后又一次西方经济衰退的来临,石油禁运、涨价,经济衰退产生了“复合效应”。
这次危机也使阿拉伯产油国本身受很大损失。减产禁运使他们大大减少石油出口,减少了市场份额。可见,石油武器也是双刃剑,不可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