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多管齐下
资金先行并不仅仅只有贷款这一种方式,通过收取来自中国的预付账款,厄瓜多尔亦成为中国资金的受益者之一。
2009年7月27日,
中石油透露,该公司与厄瓜多尔国有石油公司签署协议,将在两年内向其购买原油,并预先支付10亿美元。按照协议,在未来两年内,该公司将向中石油每月出口40万吨原油,厄瓜多尔国家石油公司拥有比规定数量增减5%的原油供应选择权。
尝到了甜头的厄瓜多尔很快再次牵手中国公司 这次是以成立合资公司的方式。
2009年11月,厄瓜多尔政府与中国签订能源合作协议,厄瓜多尔与
中石化将合资成立石油公司(持股比例60:40)开发位于厄东部Pastaza 省奥格兰(Oglan)油田的42区块,中方承诺投资超过10亿美元。
但并购才是海外投资最主要的手段。虽然这往往意味着高昂的代价,为了获得理想的资产,中石化并不缺乏一掷千金的魄力。
2009年6月,中石化以总价值88亿美元收购瑞士Addax石油公司,完成了迄今为止中国石油企业最大的跨国油气并购。
吴谋远和金焕东都认为,“通过此次收购,中国石化获得7260万吨
石油储量,年净产量增加超过600万吨,大大增强了在西非深海和中东等潜力地区的实力。”
但和2008年130亿元人民币收购加拿大石油公司Tanganyika一样,苏树林此次的拍板再次引发了溢价是否过高的争论。
当时《华尔街日报》的报道就指出,除了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中国企业希望“克服近年来在海外并购市场上遇到的政治困难。在这一点上,最著名的例子就是
中海油2005年收购优尼科公司遭到美国政府否决。而提高价格,正是一种针对性策略”。
事实证明,当
油价逐渐回升到80美元/桶左右之后,当初对于中石化高溢价收购策略的质疑声也逐渐消失。
在纯粹的油气资源交易之外,中石油还借机吸纳
海外油气市场运作新平台。
2009年,中石油先后成功收购新加坡石油公司和日本大阪炼厂股权,“向下向外”的轨迹清晰可见。
除国有石油公司外,中国主权财富基金和民营企业也首次成功进入油气并购领域。通过投资石油公司可转债,联合收购等方式,它们开始尝试性投资油气行业,成为中国公司“走出去”的另一股力量。
2009年,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购买哈萨克斯坦国家石油公司约11%的全球存托凭证,交易金额约9.39亿美元。中投的目标还包括俄罗斯石油公司诺贝鲁45%的股权,包括支付运营开支在内一共投入了3亿美元。
民营企业新疆广汇集团则以4052万美元收购哈萨克斯坦TBM公司49% 的股权,与后者共同开发哈萨克斯坦东部斋桑(Zaysan)地区8300平方公里的油气区块。
目前,该区块已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64亿立方米、可采储量53亿立方米,稠油资源量1亿立方米左右。
“一系列能源合作协议的成功签署使中国未来油气进口多元化和供应安全得到了保障,也使资源国获得了缓解融资压力的宝贵资金。通过这种合作,将消费国和资源国的利益更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也将对全球石油行业的稳定发展发挥重要作用。”吴谋远和金焕东表示。
据统计,2008 年,中国企业海外油气产量继续保持稳定增长,其中作业产量首次超过1亿吨,权益产量超过5000万吨,比2007年增长超过10%。
吴谋远和金焕东称,“2009年随着一些收购项目完成,预计作业产量将突破1.1亿吨,权益产量约5500万吨。预计2010年后,随着一批新签的大投资项目逐渐上产,中国企业海外油气产量将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