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生态文明建设对于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既有利于破解资源瓶颈,又有利于解决环境问题,更有利于建设美丽中国。未来,我们必须树立自然资源管理的新理念,通过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快建设生态文明
转变资源管理方式是关键
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主要取决于资源环境问题的系统解决。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我们不仅要关注资源的自然生态系统,而且要更加关注自然资源与经济社会的相互联系,把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放在一个统一的整体系统中加以考虑,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从世界各国资源管理的实践看,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认识不断深化,从向自然索取资源为主到发展相关资源产业,再到随着经济发展和资源开发利用,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人类对资源认识又有了新变化,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着环境系统的功能,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和掠夺使用是许多灾害频发的主要原因。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提出并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理论,要求在对自然资源开发的同时,维护和保障生态平衡,既要加强传统的资源管理,又要重视资源资产的管理,促进自然资源的全球配置。
随着人们对资源的认识变化,政府部门对资源管理也经历了从数量管理到质量管理再到生态管理的过程,并呈现出资源综合管理的趋势,即以整体的自然资源为管理对象,以不同门类自然资源的共性为基础,以不同门类自然资源之间的相互协调关系为纽带,利用一体化的综合的运行机制,将不同门类的资源进行统一管理。自然资源管理在生态上的日趋耦合,不仅体现在资源管理观念和理念的转变,而且体现在各国具体的行动之中,即把各种资源看成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注重资源管理的统一性和综合性,强调大尺度范围的资源统一管理与综合利用,重视单门类资源开发利用对其他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自然资源管理要以产权约束为基础,实行行政管理和产权管理相结合、实物管理和价值管理相配套、技术监督和经济监督相协调的管理模式。
转变资源利用方式是重点
传统工业社会的生产模式是一种“资源——产品——污染物”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随着经济的增长,资源瓶颈日益突出,经济系统需要从数量型增长转变到质量型发展。生态文明社会的生产模式是以资源合理利用、减少废弃物的排放为特征,在物质循环中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是一种非线性的、循环的生产模式。因此,转变资源利用方式,是在生态文明理念下转变自然资源管理的重点所在。
首先,要坚持资源节约优先。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要坚持供需双向调节,以资源总量控制,倒逼资源开发利用方式的转变。其中,资源开发利用不仅要考虑技术经济条件的制约,而且要更加关注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连锁生态效应,追求适度资源开发承载力。
其次,要加强资源循环利用。当前,我国资源循环利用还存在较大发展空间。以我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为例,一方面我国面临矿产资源的供应短缺,另一方面粗放式开发又在极大地浪费资源和污染环境。具体表现在:一是资源储量利用程度低,近一半的资源储量未被利用。二是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程度低。我国金属矿共、伴生资源相当丰富,但综合利用率达到70%的有色金属矿山仅占2%,达50%的矿山不到15%,国内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远低于国外先进水平。三是我国采矿回采率和选矿回收率都偏低。因此,要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实现贫矿变富矿、小矿变大矿、一矿变多矿以及无用矿变有用矿,不断提高矿产资源保障程度,以环境友好的方式利用自然资源,实现资源开发利用的生态化。
再次,要实施资源保障多元化战略。在立足国内的前提下,要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积极参与全球矿产资源配置,拓展境外资源利用的空间和能力,同时加强矿产资源储备。
此外,还要加强技术创新。通过加强科技创新,提高资源利用的水平和效率,加强非常规资源勘查与开发,如非常规油气资源(油页岩、煤层气、页岩气等),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加强资源综合评价是基础
某一特定的自然资源总是在一定区域和空间内赋存的,而在一定空间和区域内同时赋存有多种自然资源。资源与环境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以往对自然资源单一的或单方面的评价已不能满足当今社会的要求,要从更广的角度和尺度上对自然资源进行综合评价。当前,对自然资源评价体系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自然资源系统评价。由于地球表层结构的复杂多变,自然资源的分布极不均匀,对自然资源系统进行评价,既有益于加深对区域发展基础的认识,更可为优先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决策服务。自然资源系统评价的核心内容应包括:自然资源价值评估和自然资源核算体系;自然资源系统的适应性评价。
二是自然资源开发的环境影响评价。在人类活动中,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不仅对自然环境产生污染,而且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都产生深远的影响。自然资源开发环境评价,就是以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为目的,科学论证资源环境的承载力,确定资源开发的环境可行性和合理性,它可从局部性的或单一性的影响、区域性的影响、全球性的影响三个层面考虑。
三是自然资源开发的关联评价。无论何种资源开发,必将对区域内其他资源产生影响。因此,应对资源开发作关联评价,以全面揭示资源开发可能造成的后果。自然资源开发的关联评价包含两个方面,即自然资源开发对其他某些资源的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对其进行定性的或定量的评价。
资源管理体制创新是保障
在生态文明的理念下,转变自然资源管理方式、利用方式,归根结底要依靠制度创新,加快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相适应的自然资源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第一,建立和完善自然资源管理法制建设。要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在完善已有各类资源法律的基础上,加快推进以自然资源统一管理为核心的立法工作,推进自然资源领域的综合立法。通过立法,树立新型资源观和资源管理观,以资源利用方式和管理方式转变,推进形成有利节约资源的产业结构、发展方式和消费模式。
第二,加强自然资源综合管理。从自然资源管理的角度,借鉴国际经验,可以考虑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实行资源的生态系统综合管治,全面提升资源综合管理工作水平,建立自然资源一体化审批与监管模式,即对区域自然资源产权的审批、监督以及生态环境监测实施一体化管理,达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的目标。在现有国土资源管理框架基础上,横向适当拓宽,涵盖所有土地、矿产、淡水和海洋资源,在纵向上适度向建设、矿业延伸,构建相对集中统一的自然资源管理大部门管理体系,推进自然资源合理利用和生态文明建设。
第三,加强自然资源综合调查、监测和评价。将各类资源看作一个整体作为调查、监测和评价的对象,尊重自然资源属性,综合运用各类调查技术,揭示各类资源要素、环境本底以及相互制约关系。围绕重要经济区,开展以资源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承载能力为主题的综合调查,为区域经济规划、经济布局提供依据。建立统一的数据平台,实现各类资源要素的对接与集成。特别要推进地质调查与土地调查、海洋调查、测绘工作的融合,强调综合调查成果的社会化服务。
第四,加强宣传教育,普及生态文明与自然资源管理知识。通过各种宣传媒介,大力宣传人口、资源、环境政策,加强舆论和社会监督,切实增强公众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意识。(作者系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