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成最大受益者
事实上,早在2008年,全球就经历过国际油价“炙伤”实体经济的切肤之痛。众所周知,石油既是重要的工业生产原料,又是主要的燃料,其价格变动能够以最快的速度传导到下游,对大范围内的产品价格构成影响。根据国家信息中心价格模型测算,石油价格每提高10%,将推动居民消费价格上升0.25%,生产资料价格上升0.9%。
对绝大多数产业来说,“滚烫”的油价都会带来成本的提升继而给产业带来损害,但只有一个产业例外——那就是对石油具有替代作用的新能源。
“油价低的时候,新能源的价值得不到凸显。一旦油价涨上去了,新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市场化的推广和应用也会提速。”牛犁说。
他认为,现阶段,国内比较成熟的新能源仍是风电和光伏,而以燃料乙醇为代表的生物质能主要受原料瓶颈制约:如果用粮食作原料则会导致“与民争粮”、“与粮争地”,而如果种植专门用于生产乙醇的粮食成本却太高。
“因此,生物质能目前还难成气候,短期内不会成为新能源的主力。”牛犁说。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常务理事马学禄则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国际油价持续走高的前提下,新能源的确会迎来利好。但不同的新能源目前处境也不一样。
“相对而言,风电目前的形势最好,关键在于国家已对风电明确了上网电价政策。光伏由于成本较高,在国内尚未被市场所接受。而生物质能仍需要破解外界关于其威胁粮食安全的质疑。”马学禄说。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最大的乙醇燃料生产商波伊特(POET)近日宣布,将修建美国乃至全球最长的一条乙醇燃料管道。分析师指出,奥巴马上台后进一步巩固了生物燃料在美国能源结构中的地位,并强调美国必须确保完成2022年生物燃料年产量达到360亿加仑的目标,而这其中大部分将是乙醇燃料。在此大背景下,一旦原油价格继续上扬,燃料乙醇产业的机遇也将浮现。
最后,在国际油价节节走高的背景下,国内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也方兴未艾。中投证券最新研究报告指出,未来10年至12年或将是新能源汽车开始规模化的时点,无论混合动力还是纯电动车的产量将达到以往数倍甚至数十倍的规模,尤其在公共服务乘用车方面,政府示范作用的推动,可为整车企业带来明确业绩。
“在此过程中,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均能从中受益;其中,相对看好整车上游的动力电池相关上市公司和配套充电设备供应商。”中投证券新能源分析师马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