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将出现供大于求局面
据了解,2009—2010年,我国有7000万吨/年的炼油能力建成投产,年均增速10%。这两年的国内油品需求增速仅为4%,新增炼油能力扩建速度超过国内油品需求的增长速度,过剩的炼油能力需要在未来几年消化。
在3月22日举行的2010年国际石油石化装备产业发展论坛上,国家能源局能源节约和科技装备司副司长黄鹂表示,今年我国新增炼油能力将达到2000万吨/年,国内成品油市场或将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
“国内成品油销量已经不可能再现年增长10%的情况,而大型炼油项目不断开工建设,产能过剩的情况很严重。”中国石油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董秀成指出,截至2008年底,中国石化和中国石油两大集团原油加工能力达4.35亿吨/年,延长集团及地方炼厂的炼油能力达1.02亿吨/年,合计原油加工能力超过5亿吨/年。2009年国内原油加工能力达5.66亿吨/年。初步测算,成品油供应能力至少能达3.3亿吨/年。而从成品油需求预测分析看,2015年国内成品油需求达3亿吨,这就意味着“十二五”期间国内总体炼油产能将过剩。
产能过剩隐忧
“相关部门的总量规划需要适应市场情况及时修订,尤其要考虑金融危机带来的需求萎缩。”专家认为,解决可能出现的炼油产能过剩问题,单纯依靠市场的自我调节,效果难以显现。政府部门需要及早着手,加强调控,尤其是严格项目审批,控制炼油行业过快扩张。
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舒兴田认为,炼油能力大量过剩,将引起市场恶性竞争、资源浪费等问题。大量出口成品油的可能性不大,因为发达国家通过浪费资源和寻找替代能源,成品油消费不仅增长趋缓,而且有的已呈负增长。
有关专家认为,鉴于石油资源并不丰富,我国宜规划适合自身需求的炼油产能,国内成品油供应以自炼自销、适度进口补充为原则,不宜发展过大的炼油能力,造成原油出口和成品油出口两头都需要依靠国际市场的状况。成品油定价机制也应更加灵活,不宜因一味保证了炼厂利润而过分刺激其生产,从而加剧国内市场供大于求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