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防“船壳现象”
据了解,海洋工程装备属于高投入、高风险产品,从事海洋工程装备建造的厂商须具有完善的研发机构、完备的建造设施、丰富的建造经验以及雄厚的资金实力。目前全球主要海洋工程装备建造商集中在新加坡、韩国、美国及欧洲等国家,其中新加坡和韩国以建造技术较为成熟的中、浅水域平台为主,而美国、欧洲等国家则以研发、建造深水、超深水高技术平台装备为核心。
随着世界制造业向亚洲国家的转移,欧美企业逐渐退出了中低端海洋工程装备制造领域,但在高端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和设计方面仍然占据垄断地位。包括韩国、新加坡在内的亚洲国家虽然在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中占据主导地位,但在装备设计方面与欧美存在较大差距。
相比之下,我国的海洋工程装备整体状况更为严峻。不仅在装备设计方面,与欧美等国差距明显,即使在配套设备方面,也落后于韩国、新加坡等国。
工信部装备工业司船舶处处长由淑敏在一次论坛上指出,目前,我国海工装备的配套设备本土化率非常低,每年有70%以上需要进口,关键设备配套率不足5%。
据了解,配套设备在整个海工装备中的地位比船体要高得多,比如一艘造价数亿美元的FPSO,船体造价只占总造价的20%左右,其他大部分被配套设备占据。如果我国海工配套业不能实现突破,中国企业只能处于海工装备产业链的底端。
据介绍,虽然不少海工项目纷纷启动,但实际上国内具备海工项目总承包资质的企业并不多,不少项目只是大船厂零散的外包项目,但也冠以海工的名义。“纵观国内海工工程项目,大多数停留在海洋工程的”壳“建造,他们大多数处于价值链的底端,更容易形成重复建设,同质化竞争。”有业内人士向《中国能源报》记者直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