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竞争渐成气候
不止船厂看到了海工市场这块大“蛋糕”,如今,在船舶工业和陆上
石油装备业的带动下,新兴的海工建造或制造力量这几年迅速壮大,并纷纷“下海”。
在海洋平台建造方面,金融危机下,以上海振华重工为代表的大型海工装备制造企业加快了业务转型速度,纷纷转向并全面进军
海洋石油工程装备市场,以便抢得市场先机。
而油公司更有着长远打算,其下属的工程及制造企业颇具资金实力及市场优势。在海洋石油工程领域,中海油及中石化早已拨得头筹,代表企业分别是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和
胜利油田建设有限公司。凭借江汉油田石油装备制造基地,中石化正逐步挺进海洋石油钻采装备市场。
中石油的海洋战略亦早有谋划。中石油将在“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三大海工基地,目标市场以保障内部市场船舶需求为主,兼顾开拓外部市场。例如基地之一的辽河
石油勘探局海洋装备制造基地,其市场定位和生产能力是年产工作水深120米以内的自升式
钻井平台、服务业平台4座,以及3万吨级以下的小型灵便型油轮或工作船14艘。目前该基地已经开始了油轮、工程船的实际建造。此外,直属的陆地石油装备企业渤海装备、
宝石机械、济柴、北京
石油机械厂等公司已启动海洋关键钻采装备,如大功率钻机及泥浆泵、顶驱、动力设备、防喷器、海洋隔水管等科研项目的攻关。
诸多民营制造企业如
四川宏华集团、华北荣盛、
烟台杰瑞等公司也是新兴力量中不可忽视的一个分支。随着制造企业科研项目的有效开展和油公司海洋装备制造基地的陆续建成,今后中国海工装备市场格局或将发生巨变。届时,两大力量将站在海工市场“跷跷板”的面端,在一个对等的层面竞争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