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敲门砖
石油仓储转运项目的投资动辄达数亿、甚至数十亿元,但其利润率却很低,仓储费用一般维持在油价的5%以下,然而民营石油企业对在沿海建设石油仓储中转基地,并参与国家石油储备运营的招标仍趋之若鹜。
“因为大家都要寻找一个合法的身份进入被高度垄断的石油行业。”上述知情者说。
据他介绍,在新36条颁布之前,民营资本进入石油领域面临很高的政策门槛。以石油仓储转运为例,2004年中央政府允许民营资本介入这个领域后,真正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准的仅浙江万向集团一家。
其他民营石油企业,则不得不通过曲线的方式进入石油仓储转运领域,此次入围的世纪太平洋,其石油仓储设施最初就是以化工仓储转运项目进行立项,并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准建设。“石油仓储转运项目很难在短时间获得国家发改委的审核通过。”上述舟山地方人士感叹道。
然而,随着此次八家公司成功入围国家石油战略储备,这些曾经顶着“化工库”帽子的石油储罐将自动成为石油库容。由于未来中国沿海炼油产能仍将不断增加,这些转变身份的石油库容将给世纪太平洋带来更大的市场空间。
根据已公布的发展规划,2011年我国将在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三大地区建成3到4个2000万吨级炼油生产基地,2013年全国将形成20个以上的千万吨级炼油基地。这些炼油产能将主要依靠进口石油为原料,民企只要在沿海拥有石油仓储转运设施,即有机会介入我国石油产业链,获得巨大的发展空间。
“此外,通过入围国家战略储备库,这些民企是否就有可能获得被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和中化集团长期垄断的原油进出口资质呢?毕竟在后面与国家石油储备中心的磋商过程中,这些过去没有话语权的民企有了一定的谈判筹码,至少在原油供应紧张时,它们可以借机要求获得稳定的原油供应。”上述知情人士最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