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水平井技术亮点纷呈

[加入收藏][字号: ] [时间:2007-09-10  来源:中国石油石化装备网  关注度:0]
摘要:在其复杂地质条件下形成的水平井综合配套技术独具特色,欠平衡水平井、气体钻水平井等技术居国内领先水平。   8月20日,五项全国钻井新纪录在集团公司重大科技工程试验项目现场——四川广安002-H8井诞生:广安002-H8井应用电磁波随钻监测...

在其复杂地质条件下形成的水平井综合配套技术独具特色,欠平衡水平井、气体钻水平井等技术居国内领先水平。

  8月20日,五项全国钻井新纪录在集团公司重大科技工程试验项目现场——四川广安002-H8井诞生:广安002-H8井应用电磁波随钻监测气体钻水平井技术解决了气体介质中地层信号传输难题,首次实现在气体条件下井眼轨迹的随钻监测,通过上下调整井眼轨迹寻找产层,在油压9.5兆帕时测试,直接获气每日26.9万立方米,是邻近直井储层改造后产量的5至10倍。

  转变观念——从打固定靶到打移动靶

  四川水平井技术曾经走在全国前列:1965年四川率先钻成国内第一口水平井磨3井,使我国成为当时全球第三个能钻水平井的国家;上世纪80年代末,首次在四川复杂硬地层中用转盘钻方法钻成的隆40—1井,各项技术指标达到当时国内先进水平。

  但是两度领先并未给四川水平井带来大发展。由于四川地质条件复杂,产层皱褶变异大,储层钻遇率低,水平井往往按设计准确中靶却达不到地质目的,见不到增产效果。2002年之前的30多年里四川仅打成6口水平井,且没一口获得增产效果,作业量少、技术发展缓慢。

  怎样突破这个有技术无产量的瓶颈?

  四川油气田的技术人员认识到,虽然严格按设计轨迹准确命中靶区是定向井水平井的基本要求,但一口井打得成功与否,准确命中储层、提高储层钻遇率、实现增产才是最终目的。在地质变异大、地震精细预测困难的川渝气藏,只有在实钻过程中,变打“固定靶”为打“移动靶”,通过工程和地质人员紧密结合,及时调整、控制井眼轨迹,找准储层并保持水平段始终在储层中尽可能多地穿行,才能使水平井见效益。

  再上一层楼——规模应用亮点纷呈

  四川地质条件复杂,实钻过程中要“看清”数千米以下情况,实现“打移动靶”谈何容易。2005年以来,为进一步提高储层钻遇率、有效保护储层、提高单井产能,四川油气田先后引入LWD、旋转地质导向、FEMWD等先进装备,深化应用气体钻井、欠平衡钻井、短半径水平井、水平分支井等系列新技术,推动水平井的规模应用,取得丰硕成果。

  磨溪高压储层水平井获高产:在磨溪嘉二储层,首次应用LWD地质导向仪在碳酸盐岩跟踪储层,钻成水平段长400米的磨152H井,储层钻遇率 100%,单井产量每日18.3万立方米,是直井产量的5.8倍。目前磨溪高压储层已钻成水平井19口,平均单井产量每日13.87万立方米,是直井产量的3.1倍。

  多工艺水平井开发低效储层显威力:采用气体、轻质泥浆在白马庙低渗沙岩储层钻成水平井10口,平均产量每日7.97万立方米,平均单井产量是直井的3.24倍。广安002-H1井采用欠平衡钻井、旋转导向、多参数地质导向、玻璃微珠钻井液等多项工艺技术,钻成国内最长水平段(2010米)欠平衡水平井,储层钻遇率82.74%,获测试产量每日16.4万立方米,单井产量为邻近直井5倍以上。广安002-H8井在大幅增产的同时,还创造首次应用电磁波气体钻水平井技术、气体条件下的地质导向技术等五项气体钻水平井全国纪录。

  随着技术不断进步,四川水平井在增产效果日益显现的同时,成本不断降低:七八十年代,水平井的钻井成本在直井的2至3倍以上,现在水平井的钻井成本已降低到直井的1.5左右,在浅井甚至接近直井成本。

  转变方式——水平井迎来发展春天

  当前,我国新增储量中70%为低效油气藏,新建产能的单井日产持续下滑,单靠增加进尺不但难以实现油气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带来土地占用、环境保护、资源消耗等一系列问题。转变增长方式,打破“多井低产”被动局面,实现“少井高产”的重任落在了水平井身上。然而与发达国家比,我国水平井技术水平和应用规模尚存较大差距,增长空间巨大。

  近两年,四川水平井数量急剧增长,应用比例已超过本油区钻井总量的10%,达到发达国家的平均应用比例。虽然应用总量并不算大,但其复杂地质条件下形成的水平井综合配套技术独具特色,欠平衡水平井、气体钻水平井等技术居国内领先水平。在水平井日益成为油气生产转变增长方式主要途径的今天,四川水平井技术正在迎来发展的春天。



          您的分享是我们前进最大的动力,谢谢!
关于我们 | 会员服务 | 电子样本 | 邮件营销 | 网站地图 | 诚聘英才 | 意见反馈
Copyright @ 2012 CIPPE.NET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全球石油化工网 版权所有
京ICP证120803号 京ICP备0508686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18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