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市场“消化”不了我们的过剩产能
目前的市场情况是,炼厂开工率的提高导致原油进口快速增长,而成品油市场供过于求又促使成品油出口增长。有人认为,国内产能过剩不是个大问题,可以利用国外市场来消化。曹湘洪并不认同这样的想法,“通过少量成品油出口,调节国内市场的供求关系是可以的,但大量出口成品油是不切实际的想法”。
从国际市场买原油,长途运到国内,再将产品销到国外,缺乏竞争力,即使可以实现部分出口,也把治理污染和二氧化碳减排的压力留在了国内。记者了解到,加工每吨原油目前最先进的水平也要消耗0.5吨水,炼油过程即使严格控制也存在一定的“三废”和二氧化碳排放。曹湘洪认为,中国企业应适应油气资源国发展本国炼油及石化产业延长产业链发展本国经济的要求,到产油国合资建设以中国为目标市场的炼油和石化企业,变引进原油为引进成品油和石化产品。
目前,国际市场“消化”进口成品油的“胃口”欠佳。发达国家一方面因为经济危机影响到成品油的需求,另一方面,通过节约资源和寻找替代能源,成品油消费增长趋缓,有的已呈负增长。石油生产国则加大了发展本国炼油及石化工业,逐步呈现出口原油向出口产品的转变。未来中国炼油产业将面临中东产品的冲击。到2013年,中东新上的炼油项目陆续投产,到2015年,中东地区的成品油过剩量将从1913万吨猛增至6047万吨,亚洲市场将是中东成品油的主要流向,这必然严重挤压我国成品油出口市场。
与此同时,亚太发展中国家也加快了本国炼油项目的建设。数据显示,到2015年,亚太地区成品油过剩量将从2008年的3867万吨增加到8781万吨,其中印度、韩国、新加坡、日本等国成品油过剩量将达到1.21亿吨。据单洪青介绍,随着我国对外单边和多边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和发展需要,降低了国外产品进入我国的门槛,来自周边国家及地区的成品油必将大量涌入,对于我国国内本已过剩的炼油产能来说,无疑于“雪上加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