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价心理战与市场怪圈

[加入收藏][字号: ] [时间:2013-05-06  来源:中国煤炭报  关注度:0]
摘要:   中新社5月3日爆出的一则消息,让人吓了一大跳:山西大量进口煤炭。   消息援引太原海关发布的一季度统计数据,称今年一季度,山西省进口煤炭119万吨、货值0.9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35.2%和14.6%。 ...

  中新社5月3日爆出的一则消息,让人吓了一大跳:山西大量进口煤炭

 

  消息援引太原海关发布的一季度统计数据,称今年一季度,山西省进口煤炭119万吨、货值0.9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35.2%和14.6%。

 

  100多万吨的进口煤,及不上一季度山西2亿多吨产量的零头,说“大量”有点夸张。但若论增幅,这些煤漂洋过海而来,对战质优价廉的山西本地煤,能够赢下一城,已属不易。

 

  受此影响,山西一季度吨煤综合售价同比下降7.32%,煤炭上市公司一季报利润同比下跌50%左右。

 

  不过,进口煤真的凶猛至此吗?

 

  环渤海动力煤价格持续下降,进口利润被压缩,广东贸易商抱怨,连价格较低的印尼煤进口利润都没了。

 

  从去年3月份起,广西最大的进口煤港防城港就开始量价齐跌,目前已累计堆积进口煤650万吨。

 

  去年上半年第一轮进口热潮袭来之时,追风做起进口煤贸易的公司,如今也是盈亏各异,有的甚至濒临倒闭。

 

  这就让人看不懂了。煤炭行业仿佛陷入一个怪圈:进口煤压港——环渤海动力煤指数下降——国内企业参照降价——挤压进口煤利润空间——更多进口——环渤海动力煤指数再降。

 

  成本定价的积弊

 

  有消息称,4月中旬,神华、中煤的定价机制发生重大转变。

 

  4500大卡(1000大卡=4.18兆焦)以下的煤,对重点客户不再继续按照环渤海动力煤指数价格每吨下浮7元至10元;4500大卡以上的煤,其优惠幅度也在收窄,控制在每吨下浮4元以内。

 

  这一消息来自于神华、中煤的销售人员、中间商和贸易商。

 

  此前,神华先后与五大发电集团签约。协议规定,合同煤价将会与环渤海动力煤价格指数联动,在当期环渤海动力煤价格指数煤价的基础上下浮10元/吨,另外谈判达成了现货和长协的比率为3:7。

 

  据了解,在实际运作中,每周环渤海动力煤价公布后,神华、中煤等以此作参照降价。而到了下一周,环渤海动力煤价生成时,在很大程度上要参考神华煤价格的走势。神华煤价格下调,其他大型企业跟着调,环渤海动力煤价也适度下调,造成煤价持续低位。

 

  有业内人士指出,制定价格是一场心理战,绝非“成本加利润”这么简单,成本只能告诉你最低售价,但并非合适的售价。事实上,最低售价往往伴随着售出的产品数量而变化。这就使得预估销售量和价格变得非常重要。

 

  缺乏有效的价格发现机制,是取消电煤价格双轨制后,煤炭行业面临的一大挑战。煤炭企业都在控成本。按照一般逻辑,只要价格还在成本之上,有利润,少赚一点也可以接受。这种定价方式始终围着成本打转,没有利用好手中的资本,更糟糕的是向客户发出了错误的信号。难怪有人猜测,山西的电厂也要进口煤,怕不是为了用,而是存着压价的。

 

  很多企业也意识到了这一点。近期多个河南煤炭企业一把手力挺动力煤期货上市,正是寄希望于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提供真实、有效的信息参考,减少信息传导的时滞。

 

  差异化定价突围

 

  说到底,产业集中度低,市场化程度低,是煤炭企业无法掌控定价权的根本原因。

 

  产业集中度低易于理解。说到市场化,虽然双轨制已取消,但计划式的思维仍在。一方面,煤炭价格尚未完全成本化,不足以反映其价值。另一方面,大家似乎习惯了使用低价煤。煤企让利保市,电企还想再压压价,双方打心理战。煤炭金融市场尚不成熟,企业谈不上使用更多的手段、方法,只好盯着现货价格,不断看人脸色。

 

  在整体需求疲软,产能总量过剩的大背景下,大面积停产,搞“饥饿销售”,最有效,也最能体现煤炭的价值,但难度太大。对个体煤炭企业来说,对定价的掌控,更多的也许体现在差异化定价上,即设计出价格各异的产品,让愿意多花钱的客户有多花钱的机会。

 

  比如冀中能源邯矿集团,8个生产矿逐步建立产品结构数学模型,按用户要求的规格生产,努力降低库存。他们的出发点是不同的化肥厂对块煤的发热量、水分、含硫的要求不同,定价方式也不同。以往,这个要求会被纳入洗选环节考虑,如今直接落实在开采不同的煤层上,煤质差的煤层干脆不采。实行1个月,不仅增加了4万吨的销量,还开拓了很多山东的新用户。

 

  除了比较成本,一切有助于稀缺性形成的方法或路径都有助于定价能力的提高。例如技术、品牌价值、渠道控制、服务、文化等等,这些因素的复合程度越高,产品稀缺性就越强,企业定价能力也越强。良好的定价能力是企业对这些方面持续追求的结果,无法急于求成。

 

  市场是最好的检验。但一切也不能只靠市场。价格跌入谷底的煤炭,谁会挖空心思琢磨如何充分利用?随便烧好了。我国褐煤进口量占全球贸易量的比率接近 95%,也就是说,各国出口的褐煤基本上全出口到了中国。这是成熟度最低的一种煤,其挥发分含量接近或超过40%,直接燃烧效率低,伴有大量污染物排放。这样的煤,若不加以限制,大量进口,结果就是各地都用只能烧这种劣质煤的锅炉,用不了污染排放少的好煤。倒逼控产能的目的能达到,但各省制定的控制煤耗指标咋完成呢?雾霾天,怕是要常伴国人了。

 

  还有一点,也让笔者看不懂。同是国有企业,煤电呈现冰火两重天。咱没啥抱怨,联不联动也是后话。不过,既然从今年一季度财务报表来看,火电板块已成为电企当之无愧的盈利“主力”,那就把拖欠煤炭企业的钱都还了吧。要论盈亏,至少得先把账算清楚了。



          您的分享是我们前进最大的动力,谢谢!
关于我们 | 会员服务 | 电子样本 | 邮件营销 | 网站地图 | 诚聘英才 | 意见反馈
Copyright @ 2012 CIPPE.NET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全球石油化工网 版权所有
京ICP证120803号 京ICP备0508686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18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