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迷茫
巨大的天然气缺口为煤制天然气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而丰富的煤炭资源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但空白的产业政策和短缺的长远规划使二者无法长短互补。
2006年,我国成为天然气进口国。此后,进口数量逐年增加,去年的对外依存度已超过8%。煤炭行业专家李朝林对《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记者表示:“中国的天然气较少,应该发展煤制天然气产业。一方面进口天然气价格过高;另一方面国家没有自己的天然气生产,就会受制于人。但中国煤制天然气产业至今仍没有明确的产业政策引导。”
在煤化工项目中,煤制天然气能效转化率最高可达60%,单位热值水耗却最低,其热值比国家天然气质量标准规定的最低热值高17.8%~21%。
煤制天然气对原料的要求较低,可用便宜的褐煤。该煤质量较差,不仅发热量低,而且粉尘较多、二氧化碳排放量大,污染环境。
依托于充足的煤资源供应,发展煤制气产业不仅可能成为解决天然气供不应求的出口之一,而且可以促进煤资源的综合利用。
当然,发展煤制天然气产业在目前的情况下并非像想象得这样顺理成章。
韩定武表示:“很多人倾向于煤制气产业的发展,其实是放大了进口天然气和煤制天然气的价差,即低估了煤制天然气的价格。因为价格差放大,他们会认为煤制天然气产业会有很大的利润空间。”
其实事实并非如此。“现在煤炭价格处于上升通道,两年后不确定会在什么水平,但煤制天然气项目建设周期都会达两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而煤制天然气作为二次能源,成本价格存在太大的不确定性。另外,固定资产投资也需要一大笔资金,更加剧了这种风险。”韩定武表示。
除了成本的不确定性之外,技术瓶颈也是需要突破的重点。李朝林表示,现在煤制天然气项目建设技术门槛非常高,而国内的人才储备以及技术水平尚不成熟。此外,管网的铺设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之一。
大唐国际某员工告诉《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记者,大唐国际克什克腾旗的煤制天然气项目已经开始建设,作为国家发改委批复的第一个项目,它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现在拟建的项目是否可以重新获得国家发改委的批准应该和现在已经建设项目的运营状况相关。如果在建项目最终的运营并没有达到市场以及官方的预期的话,那么绝大多数都会被叫停。
该员工介绍,因项目周期较长,大唐国际的这个项目至少应在2012年完工;还有一个项目在辽宁阜新,最快也要在2013年底竣工。
发展一个新的产业等于第一次吃螃蟹,没有现成的路子可走。而产业规划本来就有滞后性,更何况煤制天然气产业刚开始起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