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判断失实
如果说周喜安的评论还只是“点到为止”的话,那么IEA报告发布后,坐在主席台上的能源局原巡视员白荣春的评论,则无疑是向IEA扔出了一枚“深水炸弹”。
“《展望》中涉及中国的部分,有很多不妥的地方,存在着很大的问题。”白荣春以近乎直白的反对,向IEA《展望》中的一些重要判断提出了挑战。
按照《展望》的蓝图情景,中国将在10年后的2020年迎来自己的二氧化碳排放峰值,而2050年,中国的碳排量为40亿吨。对此,白荣春表示,中国断难做到。
在现有技术条件下,排放峰值在某种程度上也等同于经济发展空间的天花板。在中国,最乐观的能源专家的预测是,中国将在2030年达到这个峰值,这比IEA的情景预测要晚了整整10年。
“情景分析需要建立在可实现的前提下,若前提根本无法做到,那么这种情景分析就是很有问题的。”白荣春说。
发改委能源研究所所长韩文科也表示,目前中国正在“深度开发西部”,至少需要持续10到20年,相对落后的西部走向现代化,需要能源消耗和排放的空间。
白荣春对《展望》中提到的中国到2050年将在现有煤炭消耗基础上下降36%的判断也不以为然,认为完全脱离中国现实。
“在2050年之前,中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不会改变。”白荣春说,中国将致力于煤炭的清洁利用,将高碳的能源进行低碳的利用,但能源结构不可能发生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