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事海鲜生意的大连当地经营者们,因为爆炸事故的发生,明显感受到了销售压力。
记者7月22日在大连经济开发区的一个大型海鲜批发市场中看到,一些海鲜产品已经滞销。一位海鲜销售商表示,本来每天能批出500斤的海虹,现在猛降到了100斤,“一些熟客还算放心,但散货及中间商都不愿意采购了。不过,海虹的价格并没有大跌,还是2元一斤,5元三斤。”
其他贝类摊位的购买者也不多。“当然,买卖比较频繁的时间段是早晨,但从7月17日以来,这几天下午的销售量已明显减少了。”一位贝类销售商说道。
此外,自事故发生以后,大多数的海鲜商家出售的多为冰冻产品,并非新鲜鱼类。
“客观上看,现正值休渔期,所以我们卖的大部分是冰冻鱼,但这一现象也与污染有关,如果说现在上鲜鱼来卖,不用说别的,我敢打包票,没有一个人问这些鲜鱼多少钱一斤。”海鲜市场的负责人这样告诉记者。
不少贝类、鱼类销售商也时不时地向潜在顾客介绍到,这批产品并不是从大连港进货的,而是从旅顺、庄河等地批发来的。
其中一位刘姓贝类销售商就表示,以前还有部分产品会从大连港进过来,但是自从“7·16”输油管爆炸事故之后,很多大连港附近的养殖户们被要求禁止打捞,“捞上来的贝壳类产品都是黑色的,谁敢要?”
省内海鲜市场正如上述这般景象,省外亦如此。
“这海鲜是从大连来的吗?”随着大连港输油管爆炸这一消息的迅速扩散,农贸市场里“问声一片”。
“以前大家老问‘这是不是獐子岛扇贝啊?’现在全改问‘这不会是大连扇贝吧?’”北京的一处农贸市场海鲜摊的王老板告诉记者,以前市民关心的是口感和价格,大连扇贝就是好吃的代名词,更是物有所值的海产品之一。
而现在大家更关心的是健康问题,生怕买到受了污染的海鲜,所以直接问是不是大连货。王老板表示,大连的海鲜在北京已经“消失”有一段时间了,但这跟输油管爆炸到底有多少关系,海鲜店老板表示并不知情。
“在大连湾 145公里的海岸线上有2个自然保护区、9个水产养殖场、6个旅游景点和7处一类环境功能区。这次的石油泄漏事件已经不可避免地对这些地区造成不可挽回的破坏,其影响将可能在之后的几年甚至几十年里都继续存在,并给周围的产业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某NGO组织的统筹人员钟先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