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局变化
对中石油而言,和东明石化共建原油管道并供应原油,能够让其控制力和影响力自然延伸至地炼行业。但这只是第一步。作为国有石油巨头,中石油看重的是整个山东市场。
早在去年年底,出席合资公司揭牌仪式的中石油副总经理廖永远就表示,“日东原油管道工程是中石油和山东省进一步深化战略合作的重点项目,对进一步完善我国原油骨干管网、推进国内炼化布局结构调整大有裨益,可进一步增强中石油服务山东及周边地区成品油市场的能力。”
一周前,中石油与山东省政府正式签订《合作框架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在油气管网、炼油、成品油销售网络、城市燃气、包括港口和码头在内的油气储运项目等方面展开全面合作。
蒋洁敏明确表示,中石油将把山东作为下一步发展的重点,为山东提供优质的石油、清洁的天然气,促进山东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中石油的强势介入,再次冲击了山东地炼的现有格局。
金融危机之后,山东省曾有意以21家地炼企业为基础,组建山东省石油化工集团,但这个山东地炼航母却始终未能浮出水面。它之所以“雷声大,雨点小”,除了山东地炼未能获得新的原油指标外,错综复杂的股权结构也是原因之一。
在21家地炼企业里,中石化青岛石油化工有限责任公司、胜利油田石化总厂原本就属于中石化集团。同时,由于中海油、中化工等央企近些年的收购,现在山东地炼的成色和10年前已大不相同。
和中石油类似,中海油也是凭借资源优势介入山东地炼,但其布局时间更早。
2002年,中海油联合滨化等5家公司联合组建了中海沥青股份有限公司,在山东建立了自己的首个石化基地。之后,中海油又控股了山东中海石油化工有限公司。
另一方面,中国化工集团在山东省整体收购、重组或控股的有济南石化集团、济南长城炼油厂(即蓝星石化)、正和集团、华星石化、昌邑石化、青岛安邦石化和山东日升等7家地炼企业。
记者了解到,中化工已计划在今年继续完成对销售系统的整合,并打造辐射全国的成品油销售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