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游更谨慎
伊朗石油部长访华期间,西方媒体纷纷猜测,米尔卡泽米最重要的议程,就是说服中国企业在伊投资炼厂。
汽油进口被形容为伊朗经济最脆弱的要害。尽管伊朗是世界最大的产油国之一,但伊朗本国炼油厂年久失修,在慷慨的补贴政策下,汽油需求更是达到失控地步。2009年伊朗共进口汽油779.99万吨,占伊朗全年进口货物总金额的8.3%。彻底切断汽油进口和炼厂投资,相当于掐住了伊朗的脖子。
去年7月,伊朗石油部官员和伊朗国家炼油与销售公司(NIORDC)就来到北京,盛情邀请中国公司投资参与该国的炼油和石油管道建设项目。伊朗政府打算新建七个炼厂,并对九家已有炼厂进行改扩建。预计两项工作完成后,伊朗炼油总能力达到330万桶/日,大大提高该国的成品油自给率。
新炼厂建设预算216亿欧元,老炼厂改扩建预算92亿欧元。为了在制裁环境下谋得巨额投资,伊朗政府给出各种优惠政策,譬如外资股比可达80%,八年免税期,炼厂原料油按9.5折计价等等。
当天到场的,既有中国三大石油公司的中东业务负责人,也有国开行、中行、建行、交行、工行、中信银行、进出口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代表。但这些大机构看上去不为所动,大多在“一对一”商洽环节开始前就离开会场。
中石化集团炼化工程公司的一位高管在8月10日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中石化没有也并不打算入股。尽管中石化分别于2001年和2006年得到一份改造伊朗炼厂的合同,但那仅仅是“工程服务合同”,是给对方打工,而非直接投资。
究其原因,这位高管说,中国市场是全球最重要的增长区域之一,中石化没有必要舍近求远。实际上,中石化在海外至今没有一家炼厂。
“即使投资,也要投向明显能挣钱的项目。”这位高管说。在他看来,伊朗实行汽油补贴制度,炼厂收益难以得到保证,而炼油本来就是微利行业,稍有不慎就亏钱。更何况伊朗炼化产品单一,附加值不高。
一家欧洲石油公司的中国高管告诉本刊记者,技术和设备引进也是实际难题。无论建设一家炼油厂还是建设一家天然气处理厂,都免不了要从欧美公司购买技术许可。尤其是在LNG领域,中国自有技术只能处理少量天然气,大规模处理厂的技术只能从壳牌、埃克森美孚等老牌公司获得。但这些欧美技术设备提供商担心牵涉入中伊协议可能面临被踢出美国市场的风险。这也是中海油和伊朗价值160亿美元的天然气处理销售合作备忘录迟迟没有落实的重要原因之一。
不过,新月友谊国际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建忠在8月11日接受本刊记者电话采访时透露,新月友谊国际贸易有限公司将联手国内几家地方性炼油厂,投资伊朗一家炼厂。协议预计在一个月后签署,但张建忠不愿透露这几家炼油厂的名称。
北京新月友谊国际贸易有限公司是以石油设备、钻井设备、石油工程等为主营业务的穆斯林企业,在伊朗设有办事处。总经理张建忠是位性格外向的穆斯林,兼任中国伊朗友好协会的理事。在张建忠看来,国内地方炼厂有技术、有资金,惟独缺原油,与伊朗诉求形成互补。而且民营资本在规避政治和商业风险上更为灵活,合作意愿也更为强烈。
尽管外交部建议“谨慎”投资,张建忠对前景还是颇为乐观。他认为,国际合作必然按照国际价格,伊朗的补贴制度不会影响炼厂实际收益。
“我们又不是去搞核武器。如果我们不去,这个市场就要被其他人占领。” 张建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