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高宁与柳传志曾就“国企身份”的话题展开一场讨论。柳传志认为,体制往往阻碍了国企的发展,而国企的领导人的确不容易,常常根据领导的需要频繁换岗。如此一来,常常是今天定了战略,明天就走了,最后耽误的是企业的大事。但宁高宁认为,在公开场合讨论国企问题简直是“浪费时间”,认为这样的问题“只适合在月球上谈”。这是他这样的企业家角色普遍存在的矛盾性:一方面连自己也不清楚还能有多长的任期,另一方面又必须当好“放牛娃”,不仅要替国家把资产看好,而且还要增值。
其实,在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里,宁高宁与柳传志可谓殊途同归,他们都表现出了这个国家最稀缺、最宝贵的资源—企业家才能。而与宁高宁一样的“放牛娃”,在这个国家里为数众多,作为国有企业的领导者,他们最重要的贡献不是个人英雄主义式的,而是如何把创新精神变成整个组织的行为。他们同样在忧患与危机中寻找着商业模式的突破。他们是国有企业职业化程度最高的一批经理人,是推动国有企业向市场化、现代化、国际化方向转变的代表性人物。
《时代》评语里称:华盛顿政界人士的反对最终迫使傅成玉放弃了
一项收购计划,但他过人的胆识开启了一个新时代。
雪佛龙CEO大卫·奥莱利匆匆来到中国,坐在中海油CEO傅成玉的办公室里。那时,距离中海油对美国第九大石油公司优尼科的并购失败仅23天,而雪佛龙则是优尼科的成功竞购者。大卫说,他这次来不是想“打仗”,而是为了“讲和”。
原因很简单,没有中国巨大市场的支撑,雪佛龙依然不能通过并购缓解自身的危机。大卫找到傅成玉正是为了缓和与中海油的冲突,为他的天然气资源寻找出路。但是,当傅成玉提到雪佛龙在并购优尼科过程中采取非市场化手段和大打政治牌时,大卫默不作答,转移话题。
2005年1月,中国第三大石油天然气集团—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中海油)考虑对优尼科公司发出逾130亿美元收购要约,这起交易是中国企业规模最大、最重要的一宗海外收购。当年8月,中海油宣布从竞购赛中退出。
傅成玉因此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2005年世界最有影响力的人物。《时代》评语里称:华盛顿政界人士的反对最终迫使傅成玉放弃了一项收购计划,但他过人的胆识开启了一个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