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技术缺失制约深海战略
据了解,我国目前仍以近海大陆架300水深以内的区域油田开发为目标,海上平台设施主要是钢桩基础、导管架支撑和上部组块,这种模式支撑了中海油石油产量的90%以上。然而世界石油界已形成共识:海底气田特别是深海气田才是未来世界油气资源资源的重要来源。国际能源署的数据显示,近十年发现的超过1亿吨储量的大型油气田中,海洋油气占到60%,其中一半是在水深500米以上的深海。与会的中国石油和石化设备工业协会常务副理事长赵志明表示,我国正在加快南中国海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这一海域水深在500至2000米之间,而目前我国还不具备在这一水深海域进行油气勘探和生产的技术,因此迫切需要发展深海油气勘探和开发技术。
中国海洋事业的建设发展,油气装备业是基础。目前我国在海洋油气装备研发设计、关键工艺、核心设备国产化、系统调试等方面,与国际先进国家还有较大差距,急需弥补。金晓剑表示,海工装备建造商分为三个梯队:欧美公司属第一梯队,垄断着海工关键装备开发、设计、工程总包及关键配套设备供货和高端制造领域;韩国和新加坡公司紧随其后,在功能模块设计建造、总装设计建造领域占据领先地位;中国公司总体处在制造低端产品的第三梯队。尽管部分骨干企业已经和正在初步形成功能模块设计建造、总装设计建造和调试的能力,但与欧美、韩国以及新加坡企业相比,仍存在很大的差距。
受经济危机影响,传统造船业务不景气,再加上中国海洋油气事业的蓬勃发展,海工装备需求巨大,近年来很多船厂纷纷上马海工项目,谋求转型。业内人士在会上指出,我国大多数海工企业起步晚、起点低、规模小,而海洋油气装备产业国际化和集中度非常高,这给后起的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设立了很高的门槛。金晓剑总结说,中国海工装备与国际的差距不但体现在研发设计水平上,在建造效率和配套设备国产化水平上也有体现。企业互相压价,造成恶性竞争,严重影响了行业的健康发展,同时制约了中国开采深海气田的能力。
“十二五”海工装备
发展规划亟待出台
对此,金晓剑建议将海工装备纳入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除了企业间的自发合作,国家和政府也要从战略高度给予支持,这其中既包括在国内提供宽松的土地、财税政策,也包括在国外协调外交政策、融资政策和其他商业交易。据《中国证券报》报道,赵志明表示,由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制定的《“十二五”期间海洋工程装备发展规划》(以下称《规划》)已基本草拟完毕,即将推出,《规划》对中国海洋石油开发利用的相关装备制造等做了明确细致的规划。
“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对于当前许多东部地区来说,具有很好的带动作用,形成新的增长点。”金晓剑还做了这样的表述。虽然这意味着海工装备制造业面临着巨大的商机,但同时人们也不应忘记,每当一轮新的经济增长点出现时,地方政府为了实现GDP政绩,往往会毫无节制地审批和上马相关项目,造成无序发展,最终引发产能过剩。《规划》的早日出台,应该能为即将到来的“过热”市场打一剂预防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