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改委有关人士表态称“
成品油定价机制的具体操作上确实有进一步调整的空间”,让业界再燃“成品油定价机制将微调”的期待。然而,市场对成品油调价周期继续缩短、争取能够即时反映国际
油价波动的期望,短期却难以成行。可见,成品油定价机制在从计划体制朝市场化体制改革前进的过程中面临着不小的挑战。
事实上,除了在成品油市场之外,定价机制改革难,已经成为天然气市场、电力市场等其他资源类产业改革的共同的“绊脚石”。
一直以来,我国成品油定价机制备受诟病。原因是,我国以往带有行政色彩的定价模式,已经不适应目前国际化的成品油市场规律,如今尽管启动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但改革不彻底也留下不少“后遗症”。
例如,近期国际成品油市场油价出现剧烈震荡,但国内油价依旧静止,自7月份以来两次达到调价窗口,随后
国际油价又一度跌至70美元/桶,然而,国内油价始终未动,这导致国内油价调整大幅滞后于国际油价波动。
此外,有观点表示,自成品油调价机制实行一年来,国内油价涨多跌少。统计显示,近一年来我国油价的整体涨幅达1710元/吨。这也使得市场对成品油定价机制效果再度质疑。
至于理应进行调价然而最终未能调成的原因,有关方面解释称,可能是考虑通胀或社会的供需等原因,甚至可能为了打击投机者囤油行为。但是,无论有怎样的考虑,都与当初向市场化方向改革成品油定价机制的政策初衷相背离,使定价机制改革在落实中平添很多变数。
而在电价体制改革、天然气价格改革中,资源定价同样面临上述尴尬,定价机制改革难,制约着成品油、天然气、电力等诸多行业的市场化改革进程。例如在煤价成本大幅提升,达到煤电联动的节点时,却往往不能及时上调电价,原因无外乎管理通胀预期等因素。同样,天然气价格也面临着无法在较大程度上反映天然气供需形势的问题。
事实上,无论是成品油定价、天然气定价,还是
水电、
火电定价,基本还都是沿袭以往成本定价的思路,即在对资源品成本核算的基础上确定价格以及价格波动机制,这直接导致价格反映成本而很难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由此看来,价格与供需的矛盾很难避免,也很大程度上无法与市场机制相对接。因此,将市场决定价格的定价思路引入定价体制改革迫在眉睫。
以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为例,市场呼吁未来成品油调价周期应缩短,如此才能够更确切地反映国际油价波动形势。以电价体制改革为例,市场期待电价形成机制能够遵循市场化定价原则,实行电价竞价上网政策,以此理顺电价形成机制。
固然,资源品价格关系到国计民生,其定价机制需要通盘考虑通胀预期等因素,实现完全放开定价也存在现实难度。但是,目前资源品供需形势越来越国际化,价格波动走向国际化势在必行,如何在促进市场化定价机制改革的过程中适当考虑通胀等因素,是科学合理定价面临的重大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