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企业对于北极地区的兴趣越来越浓厚。继中海油日前对外证实冰岛政府与EykonEnergy已邀请公司参与海上石油和天然气的开发,该项目目前正处于谈判阶段后,昨日(6月13日),中石化内部人士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证实,中石化正与冰岛方面初步谈判,研究在冰岛东北沿海水域的近海石油勘探的事宜。这意味着上述两大石油巨头有望会师北极开采石油。
国内石油勘探专家们对此分析称,中海油、中石化挺进北极现阶更多是战略性举措,短时间内的成本和技术门槛还是太高;而与冰岛相对“友好”一方的合作则是中国油企进入北极圈的较好通道。
目前,壳牌石油、凯恩能源、俄罗斯最大能源公司Gazprom已在北极地区启动了勘探开采活动,但是遭遇绿色和平等环保组织反对。业内专家指出,中海油、中石化如果启动北极勘探开采也可能会遇到环保组织的阻力,应该提早建立应急环境预案。
中国两石油巨头会师北极
据媒体近期报道,中海油正与冰岛EykonEnergy公司合作申请在冰岛北极海域进行石油和天然气开发和生产的许可。若申请成功,中海油将首次尝试在北极展开海上石油钻探。中海油也证实了上述消息,并称项目正处于谈判阶段,但未透露最终达成合作协议的时间表。
今年早些时候,冰岛在首轮Dreki地区石油勘探区块招标中颁发了两张许可证。EykonEnergy在此次招标中提出了许可证申请,但在没有合作伙伴的情况下未能进一步推进。
冰岛国家能源局现正在从技术和财务上评估相关申请的技术优势以及上述两家公司资质,然后再做出决定。如果资质合格,许可证将于今年秋季发放。届时将公布Eykon和中海油在合作项目中所占权益以及北极海上钻探许可证区块的确切位置。
不只是中海油,中石化内部人士也透露,该公司正与冰岛当地的石油企业展开初步谈判,研究在冰岛东北沿海水域的近海石油勘探的事宜。
美国国家地质调查局估计,北极地区的总石油储量约为900亿桶。冰岛东北的Dreki区域蕴含巨大的石油储备,冰岛政府已允许挪威和英国的公司在该地区部分区域进行勘探作业。
中石化勘探开发研究院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张抗对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称,冰岛经济相对落后,正需要大的投资开发,面对缺少资金问题,冰岛对中国企业相当友好,政策也很宽松。
今年4月,中国与冰岛签署自由贸易协定,冰岛成为首个与中国签订自由贸易协定的欧洲国家。
张抗认为,目前,北极圈内大部油气资源主要由俄罗斯、美国、加拿大所掌握,中国石油企业很难插足,只能通过与挪威和冰岛的合作进军北极。
今年5月,中国刚刚获得了北极理事会观察员身份,这也显现出中国对北极地区的兴趣。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表示,短期看,中海油启动北极开采的可能性不大,因为现时的开采成本和所需的技术都是相对较高,但国外石油企业正纷纷进驻北极,中国石油企业此时不进入就会吃亏,中海油中石化挺进北极更多是一种战略性的举措。
面临成本和环保风险
中投顾问能源行业研究员宛学智认为,中国油企在北极地区作业需要面临以下问题:一方面,与外企合作过程中,中资企业缺乏对当地法律法规的熟练掌握,很容易在合同中“被迫”承担过多义务和风险,相关企业应严格审视,避免被外资欺骗;另一方面,核心装备、核心技术一直是中国油企海上勘探过程中所缺乏的,投入过多、收效甚小会严重影响企业的营收,相关企业应提早做好准备。
今年早些时候,在向阿拉斯加海域北极钻探项目投资逾50亿美元后,第一个实施北极石油勘探的主要跨国公司皇家壳牌表示,受恶劣天气、机械故障以及监管问题等影响,该公司将暂停在该地区的勘探活动。
对此,中海油有关人士称,壳牌石油暂停开采并不意味着中海油不能在北极勘探出油气,各公司的情况不一样。“现在的油气勘探中,打10口预测井有2口有油气就很不错了,石油勘探40%是需要运气的。”张抗说道。
同时,环保组织反对在北极地区开展钻探活动,绿色和平组织曾以攀登壳牌石油、凯恩能源、Gazprom在北极石油钻井平台的方式,要求企业停止石油开采。绿色和平认为,在北极,一旦出现石油泄漏,根本无法彻底清理。
据美国矿产管理局估计,仅在阿拉斯加以外这一片北极海域中,石油开采期内就会有 “五分之一”的可能性发生严重石油泄漏。随着勘探区域的扩大,泄漏事故发生的总体几率也会增高。
今年2月,绿色和平在官网发表声明称,北极理事会的《北极海洋油污防范及应变合作协议》草稿内容,完全没能就漏油应变设备的最低要求、建造救援井、清理油污或拯救受污染动物的方案提供引导,更没有提及具有威慑力的惩处机制、石油公司责任及跨国漏油事故安排,而仅仅以要求各国“确保尽力以现有资源去采取适当措施应对漏油事故”,一旦出现漏油事故,北极理事会根本没有能力保护脆弱的北极环境,也绝不能确保肇事的油公司承担责任。
林伯强认为,中国石油企业在北极开采石油面临的最大风险就是成本和环境污染,中海油、中石化如果启动北极勘探开采也必然会遇到环保组织的阻力,应该提早建立应急环境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