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化运营管理
中俄原油管道并不是第一条跨国输油管道。事实上,“第一个吃螃蟹的”是中哈原油管道。自从中哈原油管道2006年7月25日投产后,石油人为该管道的平稳运营耗费了大量心血,也给本次中俄原油管道的运营方案设计带来很多宝贵的经验。
和中俄原油管道一样,中哈原油管道采用常温不加热的输送方式。中哈原油管道面临的难题是,由于油源得不到保证,管道起停输次数频繁。在管道投产1年的时间里,启停输的次数超过100次,相当于其他输油管线3年的启停输次数。同时,由于管道沿线土壤温度场无法建立起来,冬季运行存在一定的风险。中哈管道没有设计反输流程,如果恰好在严寒时分运输高含蜡油时,就有可能凝管,后果不堪设想。
为此,中哈原油管道运营方不得不采取两手准备:一方面加强和哈方的沟通,采取原油进罐加热、分批次输送、超低输量连续输送等方式,规避油源不稳定带来的停输风险;另一方面,加强对沿线地温参数的检测,并与气象部门合作,提前对沿线天气变化情况进行预测,根据预测结果调整管道输送方案。
跨国原油管道特有的报关问题也曾困扰中哈原油管道。由于受到原油掺混比例的影响,中哈原油管道输送原油的物性参数不稳定,造成在哈国出境前的计量报关数据和在阿拉山口计量交接点的数据不一致,直接影响到原油的进出口报关业务的开展。
“中缅管道吸取了这个教训,在缅甸方面计量站附近建个油罐,把含蜡油推到罐里去。” 中国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公司、中国石油规划总院海外管道合作研究机构主任梁江介绍说。经加热后再次把它输送出去,保证来的油质和出去的油质是一样的,也免除了海关计量不一致的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