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中哈原油管道的运营人员反复研究论证,才提出将进口原油数量分解报关的技术措施,并经多方协调,得到两国海关和商检部门的理解与支持,成功解决了这一问题,保证了管道来油不因为计量的问题而中断。
可见,在和外方管道公司以及两国海关、商检等部门合作的过程中,管道运营方必须有解决多种技术难题的思想准备,培养和锻炼一批胜任跨国原油管道运行管理、熟悉原油进口海关和商检执法监管程序等各方面人才。
据梁江介绍,在海外,管道的运营合同必须保证投资者的利益,这就要求设定一个运营底线价格。如果只将跨国管道看成单纯的政治结盟的产物、忽视经济效益,就会导致管道亏损,投资者大为不满,也不能实现整体利益的最大化,影响两国之间政治关系。世界上没有所谓单纯的经济利益,政治与经济不可能绝对分开。
中俄原油管道也可能出现这样的问题。一旦外界情况发生变化,俄罗斯可能要提高管输费用,那时进口油价也将随其变化。这样就有可能降低油品输送量,带来管道利益损失。“为了规避这种风险,我们可以参考中国石油海外管道运营中采用的西方合同模式。在合同价格设计方面,极力规避管道输送量的风险,并在管道运营过程中,留有调整余地,最大程度地保证投资者的利益。管道低输量时是什么价格、高输量时又是什么价格,要有精确的数学模型进行计算。”梁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