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何大力投资美国太阳能和风能产业?

[加入收藏][字号: ] [时间:2013-06-26  来源:中国国际招标网  关注度:0]
摘要:   美国和中国这两个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在应对气候变化上的合作日益紧密。上周,美国总统奥巴马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就共同努力减少氢氟碳化物这一温室气体排放达成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共识。美国和中国在清洁能源投资和发展方...


 

  美国和中国这两个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在应对气候变化上的合作日益紧密。上周,美国总统奥巴马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就共同努力减少氢氟碳化物这一温室气体排放达成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共识。美国和中国在清洁能源投资和发展方面均走在世界前列。2012年,美国和中国在风能和太阳能领域分别投入304亿和584亿美元,两国的风能和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分别增加了16.9吉瓦和19.2吉瓦。

 

  上周伍德罗-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召开的中国环境论坛讨论了美中两国的清洁能源合作。来自世界资源研究所和美国可再生能源理事会(ACORE)的专家从中国对美国的可再生能源投资这一全新视角对上述合作进行了探讨。

 

  中国可再生能源对外投资不断增长

 

  世界资源研究所最新研究分析表明,过去十年间(2002年-2011年)中国企业对超过33个国家的风能和太阳能产业进行了至少124项投资,其中美国是最大的投资目的国,中国至少在美国投资了8个风能项目和24个太阳能项目。大部分投资用于建设太阳能光伏电站和风电场开发,也有一部分投资流入制造或销售支持环节。

 

  投资的促进因素:“推拉效应”

 

  来自世界资源研究所和美国可再生能源理事会的专家分析了多项促进投资的因素。从中国的角度而言,市场和产业因素、政府的政策、国家开发银行等政策性银行的大力支持等都是对外投资的有力推手。虽然中国的风力涡轮机和太阳能电池制造业迅猛发展,但这两者的市场基础截然不同。中国太阳能产业95%的销售额依赖于国际市场,而风能产业却主要依赖于国内市场。这两个产业都希望通过开发美国市场维持或增加市场份额。事实表明,对外投资是中国可再生能源企业直接创造收入和出口机会的有效途径。中国政府大力推行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促进产业健康发展政策,要求风能和太阳能产业走向国际,不断追求先进技术。中国的政策性银行也积极为重点企业的海外扩张提供资金支持。

 

  与此同时,美国也在积极“拉动”中国投资。例如,美国拥有丰富的太阳能和风能自然资源。在风力资源丰富的地区,风能已经比化石燃料更具价格竞争力。联邦和各州都已采取各项政策鼓励可再生能源发展。美国联邦风能生产税收抵免法案将延长至今年年末,而太阳能产业也将从投资税减免政策中获益。此外,29个州与华盛顿特区也已设立可再生能源组合目标。虽然这些政策并非针对中国投资者特别制定,但却吸引了大量国际能源投资,中国是其中的主要投资者之一。

 

  中国对美国清洁能源投资面临的障碍

 

  上周论坛讨论的一个主要问题是中国对美国太阳能和风能产业投资的前景。如上述促进因素仍然存在,未来投资将继续保持蓬勃发展的势头。但仍要看到,中国对美国的投资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障碍,如企业文化差异、中国投资者不熟悉美国法律和政策等等。

 

  其他障碍还包括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对中国投资项目的审查和否决,这经常让中国投资者头疼不已。值得庆幸的是,由于中国企业与美方提早进行接触,并积极遵守美国相关政策,近期几个重要投资项目得以顺利开展。中美省州合作也是促进投资流动的平台。美国加州和中国江苏省已就可再生能源合作达成协议。

 

  此外,目前美国能源需求几乎为零增长。因此,必须推动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的增长,从而加快从化石能源转向可再生能源,从根本上解决气候变化问题。

 

  美中两国的清洁能源前景

 

  美中两国在发展清洁能源领域方面依然面临着诸多挑战,这些挑战既来自两国国内,也来自两国的合作。美国可再生能源政策多变,未能创造出理想的有利环境。而在太平洋彼岸,中国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一些成长的烦恼,如目前电网系统难以同时消纳所有的风电装机容量。另一个重大挑战是两国之间紧张的贸易关系。比如两国的太阳能光伏制造商、开发商和其他利益相关方都在争论,两国的太阳能电池板反倾销案对产业竞争力及气候变化应对行动将会产生何种潜在影响。

 

  美中两国最近发表了应对气候变化行动联合声明,承诺“将为全世界树立有力榜样”。美中两国有望通过更多的战略合作和相互学习解决现有问题,并促进两国清洁能源产业的健康发展。



          您的分享是我们前进最大的动力,谢谢!
关键字: 太阳能 
关于我们 | 会员服务 | 电子样本 | 邮件营销 | 网站地图 | 诚聘英才 | 意见反馈
Copyright @ 2012 CIPPE.NET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全球石油化工网 版权所有
京ICP证120803号 京ICP备0508686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18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