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市场资金仍较偏紧 中石油十连阳走势

[加入收藏][字号: ] [时间:2013-07-12  来源:瞄股王  关注度:0]
摘要:   优先认购权Pre-emption rights:设立优先认购权的目的是在公司有扩大总股本的融资行为时保障现有股东的持股比例和权益不被摊薄。股东购买新股票的定价往往低于新股的市价,因而优先认股权本身亦具有市场价值。股东可以自己行使该...

  优先认购权(Pre-emption rights):设立优先认购权的目的是在公司有扩大总股本的融资行为时保障现有股东的持股比例和权益不被摊薄。股东购买新股票的定价往往低于新股的市价,因而优先认股权本身亦具有市场价值。股东可以自己行使该权利,也可以通过转让权利证书而将新股优先认购权转让给他人行使,也就是说,在优先认购权生效之前卖出股票。

 

  【新闻评论】自5月底以来,指数出现断崖式的下跌,许多指标均处于严重超跌的状态。当前市场整体估值十分低,沪深 300(2326.688,102.62,4.61%)指数PE仅为9倍,沪指PE也在10倍左右,其中银行股PE更低至5-6倍,且大多处于破净的状态。技术指标严重超卖,反弹当然也就一触即发。与此同时,期指持续贴现也引发强烈的反弹动能。近几个交易日,期指一直处于贴水局面。上周IF1307与 IF1308收盘贴水持续在50点之上,IF1307的贴水幅度一度超过了60个点。而期指的贴水和升水过大往往意味着市场情绪将会反转,期指的升水过大表示市场情绪兴奋,而期指贴水过大则反映市场情绪极度悲观。

 

  可以说,6月份的大跌充分反映了资金紧张、对经济的担忧和重启IPO等利空的冲击。恰在此时,有关方面做出稳定增长和保就业的表态,这直接激发了市场热情。从近来国家批复棚户区改造到开展上海、天津等自贸区试点等等,都说明宏观经济的下滑已触及政府底线,预计近期会陆续出台刺激政策。国际大宗物品价格进一步趋于稳定,这对国内的经济发展无疑又是一个利好。

 

  昨日,金融、有色、煤炭、地产等权重板块集体上扬,沪市成交量一举放大到1300亿元上方,个股普涨特征显著,沪市单日涨幅创出今年的最大值。整体来看,当前市场空头氛围并未完全消散,投资者需警惕追高蓝筹股的风险,而昨日尾盘走弱或许透露出短线资金已萌生退意。

 

  近来,中国石油(8.14,0.05,0.62%)出现了罕见性的十连阳走势,股价也从低点上升超过10%。近日,中国石化 (4.65,0.04,0.87%)和四大行加大护盘力度,强行把指数拉回2000点大关的位置。大资金动用市场不看好的中国石油连续拉升,护盘性质非常明显。

 

  而作为A股反弹的风向标,QFII也加快了抄底的步伐。纵观历史数据,当市场经历快速下跌到达相对底部区域时,管理层就会出台相关有利QFII入市的措施。当然,外资在中国不可能沿用所谓的价值投资,而是利用中国股市投机氛围浓厚的特点,以快进快出的方式谋取利润,这一次也不会例外。

 

  大资金护盘,与管理层重启IPO的维稳基调相吻合。上半年,中国股市表现全球倒数第四,主板市场累计跌幅超过13%,股市的保值增值能力再度减退。在当前股市严重缺乏吸引力的环境下,若同步出台IPO启动措施,必将对股市形成重大打击。而当前距离IPO重启的时间已经不远,因而需要营造相对较好的市场氛围。应该说,大资金选择此时抄底,在技术、估值、政策等方面达到了完美结合。

 

  房地产、券商、煤炭、有色金属等周期性行业的大幅拉涨,基本上可以确立本轮反弹行情的性质。在经济转型的大环境下,传统的周期性行业所受冲击最重。而从前期的走势不难分析,跌得最深的还是这类品种。目前而言,国家可能要经历长达三年以上的经济转型过渡期,而货币的紧缩以及企业盈利空间的缩减预期,将会中长期影响传统周期行业的走势。因此,尽管短期可能会出台一些刺激政策,但在通胀水平居高不下、产能严重过剩、美国QE退出预期等因素制约下,政策宽松的余地并不大,故对刺激政策、反弹高度均不宜过分乐观。

 

  此外,在政策面偏暖的情况下,更要警惕利空的袭击。一是截至6月30日,有125家A股上市公司实施了定向增发方案,融资金额总计2111.8亿元,与2012年同期的1186.9亿元相比增长了77.9%,市场圈钱的热情依然不减。二是截至6月30日,上海土地出让成交额同比剧增277%,北京同期增长390%,而最“疯狂”的要数杭州,其增幅高达5倍,创下该市的历史新高。其他半年卖地收入超出去年全年的地方也屡见不鲜。如此疯狂的卖地,是因为各地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度有增无减,这显然不利于转型升级战略的实施。



          您的分享是我们前进最大的动力,谢谢!
关键字: 中石油 
关于我们 | 会员服务 | 电子样本 | 邮件营销 | 网站地图 | 诚聘英才 | 意见反馈
Copyright @ 2012 CIPPE.NET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全球石油化工网 版权所有
京ICP证120803号 京ICP备0508686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18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