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中日东海的油气争端
中国东海的油气争端由来已久,重温这段油气开发的艰辛历程,也许可以从中窥见未来的解决之道。
1974年的一天,中国东海上海风阵阵、万里无云,一艘飘扬着五星红旗的勘探船劈波斩浪,飞速行进。尽管这样的好天气在海上难得一见,然而,萧汉强却已经顾不上去欣赏,他全部心思都放在船后快速追来的日本巡逻舰以及上空盘旋掠过的巡逻机上。作为当时地矿部进行基层调研的年轻干部,他还是第一次在海上和这些不速之客正面遭遇。
“这些不速之客数量很多,除了日本的海上保安厅还有美国第七舰队的军舰和飞机,”如今已年逾古昔的萧汉强仍清晰记得那段在海上与日、美巡逻部队缠斗的日子,“日本保安厅的飞机就在头顶像苍蝇一样不断盘旋拍照,有时突然从我们旁边俯冲掠过,距离近得可以把里面的飞行员看得清清楚楚,非常猖獗。”
时隔三十多年,萧汉强仍能清晰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我们当时都气愤得不得了,就用高压水枪向他们喷射,还用东西投掷,向日本人表示愤慨。当时他们坐在飞机里向我们拍照,由于飞得很近,我们也站在甲板上向他们拍照,作为他们无理骚扰的证据。有些船员向他们喊话,说我们是在中国的大陆架上进行正常勘探,你们走开不要干扰我们。”
如今,作为国土资源部海洋办原副主任以及国际海洋法专家的萧汉强,仍孜孜不倦地投身于海洋事业,并密切关注着东海油气争端的最新情况。在他看来,东海的油气争端看似利益相关方有限,应当容易解决,但四五十年来不但没有解决,却愈演愈烈,冲突加剧,这在世界海洋油气争端中都是一个特例。2010年3月,争吵了40年的俄罗斯和挪威,终于就北极海域的划界争端达成了协议。而中日之间自上世纪60年代起的争端,却始终难有实质解决:大国关系、军事问题、地质问题、海洋法的应用以及历史文化等问题纷繁复杂,使人们一番抽丝剥茧之后,仍将目光投在了海洋能源资源之上。
争端:因油气而起
1968年,始终致力于在东亚秩序建构中扮演关键角色的美国,却有意无意扮演了一回“麻烦制造者”的角色。1966年,受亚洲近海矿产资源勘察协调委员会(CCOP)的邀请,美国海洋研究所的“亨特”号调查船先后对中国的黄海、东海、南海都进行了勘察。
据了解,当时美国的调查飞机甚至飞到了作为中国内海的渤海,并对中国所有近海做了航空重力、磁力调查以及海上地震勘探、重磁勘探和水深调查,这些调查在当时都是很先进的。两年后,美国就连续发表了多篇论文,公布了中国近海海底资源的勘探情况,同时认为,中国的东海和南海是世界第二个波斯湾。中、日、韩三国纷纷开始进行海域划界分析与勘探,想尽可能多地获取海底油气资源。
据萧汉强介绍,日本从60年代获知美国调查结果后就开始进行大规模海上调查,不断侵略中国的沿海。那时中国海军建军不久,力量较弱,海洋调查也仅限于近海。此外,海洋的渔政、海监等管理机构均未建立。所以日本人肆无忌惮地进行空中和海上的调查,以致在70年代占领了钓鱼岛。
日本对钓鱼岛的侵占是逐步的。在初期进行科考,后来增设气象站。到了70年代初,日本的国有石油公司陆续向政府游说,要把东海按他们的理解和中国划一条中间线,并且将钓鱼岛完全划归日本,这一建议最终得到日本政府的认可。到80年代,日本开始宣布把钓鱼岛列入空中保护区和海洋保护区,直至近年开始正式宣布是其领海。
此外,在1974年,日本和韩国在东海的北部又成立了日韩开发区,两国由此划去了东海十几万平方公里的海域。中国当时连续6次提出抗议,但两国仍继续进行勘探,包括海上地球物理勘探和海底钻探。
由于当时中国的抗议没有收到应有的效果,中国政府最终决定:在紧邻该开发区的外侧钻探龙井一井以宣示中国在该海域的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