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墨民企迎页岩气“黄金十年”

[加入收藏][字号: ] [时间:2013-08-01  来源:生意社  关注度:0]
摘要:   有信心迎接黄金十年   从去年10月份,我们就联合青岛金王7.85,0.00,0.00%、青岛科技大学等成立了青岛市页岩油气地质增产联合重点实验室,计划在页岩气领域深耕细作。青岛瑞信石油设备制造有限公司负责技术的...

  有信心迎接“黄金十年”

 

  “从去年10月份,我们就联合青岛金王(7.85,0.00,0.00%)、青岛科技大学等成立了‘青岛市页岩油气地质增产联合重点实验室’,计划在页岩气领域深耕细作。”青岛瑞信石油设备制造有限公司负责技术的行政副总邱忠民毫不讳言企业在页岩气领域的野心。这家落户于即墨蓝村的民营企业,已介入石油开采设备生产领域十余年,并凭借26项专利,在国内防砂、完井领域有相当的权威。除瑞信石油外,青岛海能奥石油制造机械有限公司等企业也制订了页岩气领域“掘金”的计划。

 

  “页岩气开采与普通石油开采所用设备相通率达80%以上,这对我们来说,介入其中当然要容易得多。一旦我国的页岩气开采迎来高潮,相关装备生产也有望迎来10多年爆发式增长,专家预测,到2020年,有2000亿元设备市场待掘。我们有信心迎接这个‘黄金十年’。”邱忠民介绍。

 

  即墨的页岩气装备制造主要以瑞信石油为龙头。近几年,瑞信石油年产6000套井下工具、8000米滤沙管,防砂完井技术工作每年400余井次,并成为全国首家进入胜利海洋采油技术服务的民营企业,部分产品还进入了国际市场。

 

  与瑞信石油全部生产井下设备的情况截然相反,青岛海能奥石油制造机械有限公司主要生产地上设备——“移动钻井平台”。“2009年我们就通过了美国石油装备协会的质量许可,现在我们的产品95%都销往欧美市场。全球第二大石油配件行业采购商威德福是我们的固定合作伙伴。”该公司副总经理徐涛对企业的荣誉如数家珍,“石油开采设备是一种特殊的装备,对质量要求特别高,这几年,我们也获得了十余项专利。正是经历这些积累,我们对页岩气领域极具信心。”

 

  据了解,水平井压裂是当前页岩气开采最为关键的技术环节,也是装备市场的需求点和盈利点。“我们的水平井完井工艺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我们光压裂设备就有100多个品牌……”瑞信石油副总经理张文华介绍。

 

  即墨民企基本覆盖了油气开采过程的全套装备,并在压裂、井下设备等装备制造方面已有较强的技术和生产能力,甚至还有部分产品批量出口美国用于页岩气开发。

 

  把外国品牌“挤出”市场

 

  页岩气开采产业链上的每一环都对质量要求极为苛刻,一家民营企业的技术能有多高?

 

  面对质疑,邱忠民说:“海上石油开采对石油开采设备要求最高,因为完井装备一旦出现失误,石油公司损失可能达到几千万元。正因如此,以往中海油等央企为保证生产安全,通常只选用国际大品牌产品,但我们的产品不仅受到了中海油的青睐,还将外国品牌‘挤’了出去。”

 

  该公司自主研发的“一次多层完井分层开采工具”,不仅具备了国外品牌的质量,还创造性地实现了一次完井多次开采,为企业至少节约了三分之一成本。凭借过硬的产品质量,中海油湛江公司“辞退”了多个以往长期合作的国际品牌,将100%市场交给瑞信石油。“目前,胜利油田海洋、中海油塘沽等石油开采装备市场我们也分别拿下了50%、20%的份额。随着我们产品质量的进一步完善以及产能的不断提升,前景光明着呢。”张文华说。

 

  结盟攻关核心技术

 

  “页岩气开发非常复杂,我国还没有掌握页岩气开发的核心技术。因此,开采装备如何改进、资金怎么调度,这些都得认真研究。”对页岩气行业充满期待的同时,青岛海能奥石油制造机械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徐涛也坦言目前面临着很多不确定因素,“现在厂家也只是铆足了一股劲,引进或者合作,都在等着分享这个大蛋糕。要掌握的东西很多。”

 

  不难看出,核心技术的缺乏俨然成为民营企业进军页岩气发展的拦路虎。扫除这只“拦路虎”,这就是瑞信石油联合青岛金王、青岛科技大学等几家青岛企业成立了“青岛市页岩油气地质增产联合重点实验室”的最主要目的。“与常规天然气开采关键在‘找气’不同,页岩气开发的关键在‘采气’,因此一旦时机成熟,极有可能在较短时期内实现规模化发展。为搭上‘页岩气革命’这班车,我们必须与优势企业、高校联合,绝不能错过这一时机。”

 

  在美国“页岩气革命”引领下,中国页岩气产业开始起步。随之而来的是页岩气设备有望迎来“黄金十年”,作为生产压裂、完井等核心设备的即墨民企正在做着准备,分享“蛋糕”。



          您的分享是我们前进最大的动力,谢谢!
关键字: 页岩气 
关于我们 | 会员服务 | 电子样本 | 邮件营销 | 网站地图 | 诚聘英才 | 意见反馈
Copyright @ 2012 CIPPE.NET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全球石油化工网 版权所有
京ICP证120803号 京ICP备0508686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18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