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一直被美国资本市场所追捧的长青股——埃克森美孚遭遇重挫。在过去几个月中,作为科技股代表的苹果和埃克森美孚在股市一直处于并驾齐驱的状态。如今,随着埃克森美孚发布第二季度财报后,它彻底被苹果甩到了身后。
相似的故事同样在壳牌、BP、雪佛龙和道达尔等国际石油大公司(IOC)身上上演。尽管这些公司在今年上半年获利620亿美元,但随着其股价的下跌,它们已经被一些投资者抛弃了。资本市场的天性是逐利的。因此,投资者永远只会看公司前景和成长空间,只有这些才是投资者资产增长的保障。
财报中国际大石油公司的利润率摧毁了投资者关于成长空间的想象力。据这几个公司财报显示,2013年上半年,埃克森美孚利润同比下降了35%,BP下降了25%,壳牌下降了23%,道达尔下降了20%,雪佛龙下降了15.6%,埃尼更是直接重挫53%。
事实上,国际大石油公司早在2012年就显露出了疲态。一方面,由于全球经济复苏缓慢,国际原油价格高位震荡,北美天然气价格大幅下跌,国际大石油公司油气产量继续下降,原油加工量和油品销量双双下降,导致营业收入下降。另一方面,成本费用却在上升,特别是折旧和摊销费用普遍大幅增加。
在收支双面夹击下,五大国际石油公司经营业绩普遍下滑,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出现金融危机后首次双下降。面对困境,国际大石油公司调整了发展策略,继续加大投资力度,同时调整资源战略,加强前沿勘探。
除了将勘探重点更多地着眼于潜力大、回报高的前沿区,尤其是深水领域,例如东非海域、拉美海域(法属圭亚那、圭亚那和苏里南)、黑海和北极海域等都已经成为勘探热点区。此外,非常规油气领域成为国际大石油公司转型的又一重点。它们一方面通过勘探推进北美的非常规油气业务,另一方面积极在全球寻找发展机会,目前非常规油气勘探活动已经遍及全球五大洲。最后,它们还尝试进入一些资源潜力巨大但政治风险较高的地区,例如进入伊拉克的库尔德地区,重返尚未完全稳定的利比亚等。
总而言之,国际大石油公司希望以油气大项目为支柱,依托优势技术,构建下一代核心业务。显然,这一业务转型是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因为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崛起已经深刻地改变了全球油气生产和消费格局。近期,大量中型独立公司甚至包括雪佛龙都抛售亚洲等地非核心资产,转而回流北美页岩油气领域,已经说明这场不可逆转的转型。近期发布的《BP2030年世界能源展望》也明确做出了判断:在2030年前,美国持续主导页岩油气、致密油等非常规能源的生产。
国际大石油公司的业务转型必然带来业绩上的波动。2013年延续了2012年的大背景,全球经济的宏观面拖累了油气需求,另外美国天然气和石油价格的持续下跌严重冲击着国际大石油公司的财务营收,而此前转型的努力也完全在财务报表中的成本一栏中逐渐显露出来。此外,尽管国际大石油公司们将重心转入非常规领域,但后发因素使得成本高企。
页岩圈地时期已经结束,最早进入的许多中小型公司低价收入了大量土地,很多公司持有的地块超过了其开采能力,一度极大地推高了地价。但时下这场 “抢座位游戏”的音乐戛然而止——尽管地块价格已大幅下跌,但优质区块已经被瓜分殆尽,国际大石油公司进入该领域,要么付出高昂的代价,要么在次等级的区块中付出更加高昂的勘探和开发成本。
由于北美页岩油气产量的飙升,油气价格却在下跌,无论是国际大石油公司还是那些众多的独立石油公司都需要严格控制成本。在众多海外项目中,国际大石油公司庞大的身躯或许有着天然的竞争优势,但在北美地区,“体型优势”已经完全沦落成为“高成本劣势”。
相比新田(Newfield)、嘉实自然资源(Harvest)、赫斯(Hess)、阿纳达科石油公司(Anadarko)等专注于上游勘探的独立石油公司,国际大石油公司拥有更高的运营成本。正是基于这一点,摊薄了它们的利润率。
面对众多挑战,国际大石油公司在完成业务转型的背后,必须再进行一场深刻的自我改造来适应能源格局巨变时代的新挑战。事实上,伴随着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国际大石油公司始终在调整着自己的经营理念和发展战略,而这些又引发业务发展和管理模式的变革。
过去四十多年间,国际大石油公司已经完成了四次重大调整,其核心目的就是为了精简组织框架,使其更加扁平化、简约化、一体化,以更强的竞争力参与到全球市场的竞争之中。尽管它们此前在这一目标上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转型,但北美地区的新挑战进一步抬高了门槛,要求国际大石油公司必须更加深化革新自己的组织管理架构来实现经营的灵活性并提升竞争力。
此外,国际大石油公司或许还应该要求它们的伙伴——大型油服公司共同完成这样的转型。只有进一步提升竞争力,或许它们才可以和全美1.8万家独立石油公司共享页岩油气盛宴。(作者:王晓夏,为《能源》杂志高级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