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8月6日起,中欧光伏贸易争端的“价格承诺”协议正式实施。历时一年的欧盟“光伏反倾销”近日尘埃落定。后“双反”时代,光伏产业能否抓住机遇找到理性健康的发展之路?记者进行了探访。
反倾销调查重创企业
“和解”之前,欧盟的反倾销调查以及临时反倾销措施已然对光伏企业造成巨大伤害。
在青岛创铭新能源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忠锋眼里,欧盟市场已经可有可无。“‘双反’之前,企业生产的太阳能电池板30%出口欧盟。3月6日执行‘强制登记’后,欧盟订单下降50%;6月6日执行11.8%临时反倾销税率,要么维持原价,企业自己承担税率成本,要么提价将税率成本加进去,但这样就意味着订单将大幅下降,欧盟订单下降到出口量的5%。”王忠锋说。
近年来,我省光伏产业发展迅速,目前光伏产业产能在20亿瓦左右,90%出口,其中对欧盟出口占全省光伏产品出口总量的70%以上。
2012年11月,欧盟针对我国光伏产品进行“双反”调查后,我省相关出口企业已陆续由原来的20家左右锐减到不足10家。2012年我省对欧盟出口光伏产品4.3亿美元,今年1—5月,全省出口额不到8000万美元,同比下降超过60%。以出口量居全省前列的力诺光伏和皇明太阳能,截至5月底的出口货值分别为594万美元和487万美元,同比分别下降84%和83%。
据了解,青岛现有光伏企业中,尚缺乏真正成规模的大型企业。多年来,青岛光伏80%依靠出口,美国、欧盟市场占出口额的40%—50%。而自美国、欧盟接连“双反”之后,很多企业都徘徊在生死边缘。
“和解”未必是救命稻草
在业内看来,“和解”对于濒临绝境的光伏企业来说,未必是“救命稻草”。
根据“价格承诺”协议,94家承诺企业对欧盟出口硅片、电池、组件,免征反倾销税,价格底线为每瓦0.56欧元,同时中国输欧产品年总量不超7GW。其他未承诺企业将被征收47.6%(非承诺的应诉企业)或67.9%(非应诉企业)的反倾销税,有效期至2015年年底。
“中欧光伏争端友好协议的达成,使得中国也包括我省光伏企业在一定限度内保有欧盟市场,为企业布局国内市场、开拓新兴国外市场、产品升级换代乃至全行业的整合赢得一线机会。”山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检验处机电科科长丁寿滨说,从盈利空间上看,中欧达成的承诺价格为0.57欧元/瓦,而目前我国平均出口欧盟价格为0.43欧元/瓦到0.45欧/瓦,也就意味着我省光伏企业将享有较原来更大的利润空间。当然,这要建立在企业能够保住欧盟市场的前提下。
记者查看了94家“幸存”企业名单,里边并没有青岛光伏企业的名字,均是力诺光伏这样的大企业,且主要分布在浙江、安徽、江西等地。
“对欧洲出口,原本就是大型企业占主导。70亿瓦的配额限制意味着欧盟订单将更集中到有限的大企业手中,中小企业很难获得配额。”青岛捷诚太阳能光伏有限公司负责人陶训圣告诉记者,“11.8%或许还可以与客户商量,共同分担,但已经麻烦重重。如果升到47.6%,那就完全没有回旋余地了,我们跟欧洲本土产品相比,将完全丧失竞争力。”
对于中小型光伏企业来说,欧洲市场正在渐行渐远,被淘汰出局也许是在劫难逃。据了解,目前,中国光伏产能约为500亿瓦,而此次承诺每年对欧盟出口不超过70亿瓦,这就意味着中国光伏企业在欧盟市场的争夺将变得异常激烈。数量众多的中小型企业势必将面临被淘汰的危险。据了解,山东洁阳新能源、德州新博光伏、旭光集团等多家企业,目前产品出口欧盟已近停滞。以出口欧盟为主的许多青岛光伏企业都在亏损经营。
突围之“路”
在丁寿滨看来,除了看到利空外,还应当看到此番双反调查的利好。
“长期以来,我国光伏产业存在低水平重复建设、产能过剩、缺乏核心竞争力等问题,这次双反调查势必淘汰一些小、弱、散,对于那些有实力的大企业来说, 是扩大市场份额的好时机。”丁寿滨说,目前我省出口光伏产业主要集中在东营光伏、力诺光伏、孚日光伏、皇明太阳能等有限的几家企业,占全省出口量的90% 以上,产业集中度高。同时,省内有着全国最大的太阳能光热产业链,以力诺、皇明为代表的太阳能产业,代表了中国乃至世界光热发展的最高水平,已经具备良好的太阳能推广渠道和技术基础,这是我省发展光伏产业的先天的品牌和技术优势,“企业应当抓住时机,提升产品品质,在巩固既有市场的同时,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
对于青岛的中小光伏企业,开拓贸易壁垒相对较少的新市场成为一条新出路。王忠锋告诉记者,目前,非洲、澳大利亚等光伏“新市场”发展迅速,同比有10%—15%的上涨幅度,很多同行都在积极开拓日本、非洲、澳大利亚、中东等市场。
在不少企业将眼光瞄向新兴市场的同时,国内光伏市场也成为中小企业的期待。据陶训圣透露,在国内,大企业已经开始了频频的“抢单”动作,尽管“分布式”光伏还尚欠政策火候,但0.42元/千瓦时的分布式电量补贴,也让国内“分布式”呈现可操作性曙光。
无论是光伏行业的大洗牌,还是开拓新市场新渠道,对于中国光伏的整体转型升级而言,都值得期待。业内人士认为,光伏企业应该抓住当前的机会,加快产品的升级换代和业务转型,将主导产品从低端光伏组件为主转变为并网离网电站、屋顶电站、光伏应用、光伏项目整体系统解决方案等业务,占领高端市场,带动光伏产业升级;积极开发和引进先进的关键设备,实现生产设备的更新换代,提高企业技术装备水平,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加大对现有光伏组件产品的研发力度,提高产品的光电转化效率,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和科技附加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