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天交流的题目是荔湾3-1中心平台建造技术的案例分析。我想通过这个分享,介绍一下我们做这个项目出现的一些问题和一些经验。
主要有两部分的内容,一个是平台的简要,一个底下导管的部分。
为什么选这个项目呢,因为这是中海油的第一个深水项目,荔湾3-1中心平台这个地方就是在一个陡坡的地方,实际上和今天的大会议题不太一样的地方,它是属于浅水的地方,但离深水区非常近,只有70公里,我们通过这个方案来降低我们的成本。从这个图上可以看到,这个中心平台和我们将来做的番禺341,所有深水平台的登陆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也是我今天介绍的主要初衷。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给碰到了很多很多的问题,主要甲板分了四层,上面还有生活楼等等,有很多的结构,其中有些是S型钢的,还有一些是管的,从照片上体现不出来我们这个有多大。实际上我们这个尺寸是107×77×88米,大概是这么一个立体的结构物。
这是我们在现场建造的一些情况,这是在滑道上建造的,这是我们的箱型结构。在这里面,我们通过模块的建造,有一些体会吧。我们是采用了一个高位建造的方式,底下的DSF不是采用顶起来的模块,因为高位是9米左右,顶上的经济性不太好。第二个我们是一体化建造,再有一个我们有一个MRU的设备,是整体安装的,提升高度37米,滑移35米。另外超大型火炬臂是492吨,长度106米。另外我们把3200千吨的组块装船,都创造了一些我们的记录。
在这里边,我想说的是,我们在做这个大型项目的时候,也借鉴了原来一些好的经验,包括各个环节的运行包括各方面的控制。我们也采用了3D模型的设计,来减少我们的差错率。这是一个对比的情况,上面是传统的,底下是整体的管线进行吊装的情况。这边是完成的分段进行总装的情况,这边是在进行总装。
这是原来的一个对比,对油漆破坏的一个情况,这两个做一个对比,这样做可以提高我们的效率,减少返修率。这是安装保温或者是电缆桥架的基本情况。
我们在这上面,还是要有操作人员生活的地方,有一个生活楼,这个生活楼的总量是1498吨,我们采取了分块进行总装,进行了高空作业,这是我们实际作业的一些情况。
想重点介绍一下MRU的模块,尺寸是21×21×23米,重量为870吨,组块顶层甲板离地高度37.74米。这是我们采用了从码头卸船采用小船到指定位置。这是为了提升,安装了一套塔架和提升装置和滑道。首先把模块提升到37.7米,采用4米每小时的提升速度,然后再滑移到指定的位置。这是在做的过程中,做了一些临时的滑道,这是我们设计的模拟图。滑移的速度达到了6到8米每小时,是比较慢的,滑移距离大约35米。这是到位的情况,如何把这个滑道拆除进行作业。
再一个,这个平台上有一个火炬臂,它的管径最大是914米×32吨,我们为了完成它的安装,采用了四台吊机联合工作的方式。最终我们完成了一个整体的预装。这是我们整体吊装的情况。在预制的过程中,采用了一些先进的尺寸控制手段,比如说数字的测量,包括一些控制,包括焊接方面顺序的注意、控制等等。
这是超大型火炬臂结构的分析,保证它的安全可靠性。这是吊装作业的实际展示。右下角是实际连接结构的情况,采用四台750吨吊联合作业的方式完成了作业。
再一个方面,对重量进行了称重,并且下放了150毫米,在浮托的过程中,有一个要求,有一个DSU,它的橡胶不能超过90天。为了完成这个称重的作业,我们研究了4万吨的承重设备。这是我们研究的承重系统,包括千斤顶和传感器,控制盘,这是我们装的集装箱。这个也是我们国内一些企业帮助我们一起来做的。
在称重的过程中,我们设计了一套系统,每个地方顶支撑的结构,做了一些工装的设计,也便于底下行架进行连接。在做这个项目的同时,新做了一条滑道,承载力最大达到了900吨每秒的限荷载,长度是120米,这是一些基本情况。这是DSU,可能国内一些企业不太了解,这是我们在海上下放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装置,这是进口的,这是我们实际在做的过程中控制的情况。这是我们的行架往里回托的情况。在做的过程中,我们要反复的拆卸一些装置,使得下放510毫米,实现荷载的转移。
这就完工的一个状态,在装船的过程中,我们采用了一些测力技术,来控制对滑道的影响或者是对船不安全的因素,这是对船承载力监测的一套东西。为了减少摩擦力,底下铺了特氟隆的一块板,一共是八个拉力千斤顶准备这个作业。这是上船的一些基本的步骤,这些不做详细的介绍了。为了做好浮托的工作,我们海工对海洋石油29进行了改造,原来是矩形的,现在改成梯形的,它的能力大概是3万多吨。
第三部分是导管架的部分,由管型结构做成的。因为大家现在都关注深水,实际上这个导管架是比较有争议的,近几年在国际上来说,超过500米才算真正的深水。我也想说的是海洋工程装备里面,导管最多的平台之一。这个结构物呢,俗称导管架,长度大概是201.5米,大头的高度是97米,宽度100米,在做的过程中,最大的管径达到了4.8米,厚度是100毫米,所以将近4万吨的钢材。其中含有16根钢桩,每一根都在750吨左右。这是我们加工过程的情况,其中有切割,冷卷成型,管端采用的是数控切管机来切的。这是在青岛基地的滑道做的,它的能力是4万吨左右。因为这个结构为了优化,是分块搭积木的方式做的。在做的过程中,我们租了1600吨的吊车来同时作业,这是我们对吊装分析的展示。这是我们吊装作业的情况,从昨天专家介绍,白的是牺牲阳极。这是像搭积木一样做起来的。这是在水面潮沙段黄的部分涂装好的,进行总装,这是一段段逐步叠起来的。最终在底部呢,200米主要是靠裙装来固定这个平台,所以裙装套筒是很重要的安装工艺,包括了精度控制,所以在这里面做一下展示。
另外在导管架上有一些东西,是国内厂家提供的,对立管通经的实验,这必须要做到的,有测量的,有清理的,来进行一些作业。再一个我们做了一些临时的装置。在做的过程中,也出了一些反面的问题,举一个例子,对我们其他的企业有个借鉴,在做局部加热的过程中,出现了过热的情况,比如说超过50毫米厚的管子情况,这是我们加热设备的局部情况,这是和第三方产生了一些巨大的分歧。在做的过程中,我们对过热的地方进行了改换。另外一些地方到了上面以后,进行了挖孔的处理,大概处理了225吨左右。这些挖孔的处理需要技术方面的支持,第一个要重新进行疲劳的分析,这是我们挖孔的一些实际情况,这些是作业进行过热开焊的情况。这是节点的一些更换。这个导管架的装船也是采用229下水,在做的过程中,采用的钢脚线也是8个顶,416个钢绞线,300到400个人同时工作,才完成了这项工作,所以从装船到固定用了6天的时间。
这是我们上船以后临时固定的一些工作。荔湾就这钢桩来说,150米长,但根柱750吨,总共16根,总量1.2万吨。
我今天举这么一个案例,有几件事情需要说明的,一个是上部结构和到目前为止3.2万也好,昨天有些专家也提到了,只有俄罗斯的两个平台超过了我们这个项目,就是说我们这个平台的重量可能是处于世界第三的水平,但我们的水深200米,萨哈林是40米,但萨哈林是巨冷的,跟我们环境不同。第二点荔湾导管架,尽管在深水发展上,很多人越来越把它忘掉了,但我们荔湾从重量来说是位于世界第五。第三点,通过这个案例,想说明中海油在做深水也好,在做跨接的产品也好,做了一些工作,荔湾中心处理平台这一项,钢材全部是国内采购的,大概超过7万吨,包括船的改造,而不包括海底管道的工作。我想说海洋工程是风险巨大的一个项目,希望各个企业一定要慎重。包括到今年上半年为止,中海油在四大油田上铺的海底管道,基本上都漏了,我想举个例子,很值得国内企业贩私的。为什么城北油田82年做的海底管道现在运营良好,现在近五年用的国产管道都漏了,为什么?第二个,我们也想用国内的一些产品,因为国产化以后,我正好是随从361的项目经理99年开始的,用的是D级、E级板,都是进口的,但S65海底管道用得非常少,因为国内的轧钢水平公差比较大。举个例子,我们的南江号铺管的话,一天不到200万人民币,再加上辅助船可能将近300万,因为我们公差大,做完了再切开,省的小利不足以支撑我船的费用,所以海底管道国产化率很低的,我们并不是不想用很多的东西,因为我们采用的基本上都是比较高的标准,很多企业没有从体系,从各方面能够达到我们的要求,我也希望有更多的企业能够为我们服务。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