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益于页岩气革命的成功,美国有了实现能源独立的底气与信心。
同为能源消费和进口大国,我国对页岩气的发展寄予厚望,政府也相继发布《天然气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2015年页岩气产量要达到65亿立方米”的发展目标,以及成立页岩气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等,不断加大页岩气投入力度。
不过,我们注意到,尽管我国页岩气产业发展稳步推进,但业界对页岩气发展步调问题的认识仍存在争议,有一些专家对“十二五”规划目标的制定是否实际表示担忧。据公开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页岩气产量为5000万立方米,截至今年5月底,全国共实施页岩气钻井100口。
显然,按照这样的节奏,若没有大的储量发现、资金投入以及核心技术突破,想要完成任务,极具挑战性。更重要的是,只有摸清“底子”,才能找准 “路子”。科学规划一条适合我国地质条件的页岩气发展之路,首先要搞清楚我国页岩气的储量到底有多少。可目前关于我国页岩气“家底”有多少,大致有9个机构的不同预测版本。
在这些版本里,或有沉积相之分,包括陆相、海陆交替相和海相三大相组,或者是圈定在经济性更高的陆上页岩气,或者排除了开采经济成本高和环境成本高的青藏高原等。而影响比较大的主要是以下三种:一是美国能源信息署(EIA)评价的中国塔里木和四川两个盆地页岩气技术可采资源量为36万亿立方米;二是国土资源部油气资源战略研究中心评价的25万亿立方米;三是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评价的10万亿至15万亿立方米。
可见,“家底”多少,没有定论。摸不清“家底”,特别是不明确页岩气有利核心区,对国家进行科学决策与部署不利,对企业实际操作也不利。
之所以摸不清“家底”,一是受地质条件的影响。目前,我国页岩气勘探开发尚处于起步阶段,可用于页岩气资源潜力预测的资料和数据非常有限。尽管不同地区在富有机质页岩发育规模、页岩质量等方面具有广泛的相似性,但我国地质条件的复杂性决定不同地区页岩气的形成与富集存在许多特殊性。这也导致不同研究机构对“家底”的估算结果存在很大差异。
二是受传统思维的影响。目前我国对页岩气的评价方法延续了常规油气的评价方法。这种传统单一的常规评价方法显然不适用于变化更大、成藏或富集条件构造更为复杂的非常规油气的评价。不合适的评价方法减缓了我们摸清自己“家底”的速度,影响了页岩气产业的进一步发展。页岩气等非常规油气资源评价应该探索多种适用方法,构建科学完善的非常规油气资源评价体系。
当然,构建一种全新的资源评价体系并非易事,但是只有弄清了自己的“家底”有多少,我国页岩气发展才有坚实基础。
首先,要加强页岩气油气成藏机理、富集规律等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页岩气油气生储盖运移规律与常规油气区别很大,要搞清楚、弄透彻。
其次,要把页岩气资源评价体系的建设与勘探开发实践结合起来。页岩气开发对于我国业界来说,是个新事物,体系的建设更是一个浩大的工程,需要有这么一个实践检验理论的过程。
再次,页岩气资源评价体系的建设需要脚踏实地,也要大胆创新,要根据不同区域、不同地质,形成若干个科学有效的评价方法,以供综合判断。
当然,我国页岩气要想取得大的突破,还面临理论、技术、基建、环保、人才、投资等一系列挑战,但摸清“家底”是一切的前提。 (作者:张舒雅 为中国石油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