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上岸”
“这项收购协议如果获批,不仅有利于中海油借势在全国甚至全球范围开展大规模的页岩气开发业务,而且有利于提振中石油和中石化等油企的信心,从而为中国国内页岩气的开发提供强大动力。”张金川表示。
虽然,中海油高层表示,入股这个项目并不意味着中海油以后会大规模投资页岩油气资产,傅成玉也曾谨慎地说:“中海油一直密切关注着全球油气行业上游板块的前沿发展动态,页岩油气开发即是其中之一。中海油希望以适度规模涉足页岩油气领域。”但是,美国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实现页岩气大规模商业开采的国家,中海油“试水”美国,与技术实力很强的切萨皮克能源公司合作,依然难免引发业内人士的揣测。
不少专家认为,这样的举措与中海油拓展陆上天然气策略、发展液化天然气、煤制天然气等非常规天然气项目一脉相承,有利于海油加快“上岸”的步伐。
中投顾问能源行业研究员周修杰分析指出:“中海油上岸后的主要业务之所以集中在天然气,也是因为我国陆上石油资源已被两大油企基本划分完毕,其在陆上石油勘探开采领域不具备优势。”
其实,对于页岩气领域的开拓,中石油和中石化走在了中海油前面。2008年底开始,中石油就进行了滇黔北矿权登记并开挖四川盆地钻探页岩气资料井,后又与壳牌、康菲、挪威国家石油公司等开展合作研究与试采开发,打算2015年前在国内生产5亿立方米页岩气。同时,中石油不仅在国内“试水”页岩气开发,而且积极地介入海外页岩气产业。今年6月,中石油与加拿大最大的天然气生产商加拿大石油公司达成协议,合资开发加拿大公司位于不列颠哥伦比亚北部的页岩天然气田。
今年以来,中石化也先后启动了南方探区页岩气资源潜力及区块评价研究项目、元坝地区泥页岩层段划分对比研究和南盘江、镇巴地区页岩气地质条件研究工作,并正式成立页岩气勘探项目管理部。
竞争非常激烈。因此,张金川补充说:“从战略层面而言,此次收购对中海油意义非常。接下来,中海油能不能通过与切萨皮克能源公司的合作,捆绑到更多的权益,取得更大的影响力,这是关键。”
燃料乙醇:大胆尝试谨慎推行
—访中国工程院院士汪燮卿
中国要规模、科学发展燃料乙醇产业,需要建立全生命周期检测模型,注重产业研发,努力实现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
燃料乙醇发展的步伐似乎越来越快:继2006年在广西投资7.5亿元建成年产20万吨非粮燃料乙醇项目后,近日中粮集团2.3亿元追加投资该项目并有望年底投产,从而在广西实现规模化;随后,浙江50万吨/年燃料乙醇项目动工开建;万吨纤维素乙醇工厂近日落户黑龙江肇东市……
其实,纷纷上马乙醇项目并不奇怪。继美国和巴西之后,2006年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三大燃料乙醇生产国。在国际能源问题日趋紧张的背景下,积极发展包括燃料乙醇在内的可再生能源成为各国的一条出路甚至是必须。那么,我国要推动燃料乙醇的进一步发展,乙醇与人争粮的矛盾应该如何缓解,在规模发展过程中政府与企业各自应该扮演好怎样的角色,需要采取哪些举措?为此,本刊记者采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汪燮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