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全生命周期监测模型
记者:汪院士,您好!尽管2006年中国已经成为燃料乙醇第三大生产和使用国,但是至今,我国燃料乙醇与人争粮的矛盾仍然制约着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原料问题也成为了发展的最大障碍。在您看来,应该如何在这两者之间达到一个较好的平衡?
汪燮卿:现在燃料乙醇的发展重点肯定是放在非粮这部分,这是发展前提,也是解决与人争粮矛盾的根本。
在这个前提下,最重要的是对于原料要先调查清楚,做到心中有底。虽然我国生物质能资源丰富,但资源量到底有多少、分布在哪些地方、资源采集的成本如何、哪里可以种植能源作物、预期收益如何、潜力有多大等问题目前还没有做过较详细的调查和评价工作。在做完这些调查之后,要研究原料的充分利用,谨防因为原料的缺乏,使研究成果变成无米之炊。因此,原料调查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在乙醇原料调查的基础和评价上,我们要形成总的统筹规划,每个地方都应该结合各自的地理和气候条件来发展相应的乙醇产业,比如现在广西在建设的木薯产业示范基地,东北有大面积的玉米秸秆则可以重点发展玉米秸秆的乙醇产业等。
同时,对生物质能源的研究工作要强调它的全生命周期。不能只看生物质能源某一个阶段可以产生多少乙醇燃料或者生物柴油,而是要看从生物原料开始,在播种、农药、施肥、灌溉、集输、储存等所有过程,直到加工生产每一个环节都有能量的消耗,要算总账,这样才能够做到科学评估和可持续发展。
所以在这方面我国应该建立一个监测模型,全程监测燃料乙醇从生物质原料开始到生产运输等各个环节的能量消耗,这样统计后才能看出燃料乙醇通过光合作用无碳排放的真正效果。现在美国已经建立类似的一个模型。只有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建立这种模型,设定一定的标准,通过计算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避免先投入后评估可能造成的巨大损失风险,以便促使成本和效益的最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