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能源署(IEA)最新发布报告称,由于美国页岩油气革命的突破性提振,美国将于2016年超过俄罗斯和沙特成为全球最大的石油生产国。新兴经济体将逐渐成为能源需求的驱动力量,中国约在 2030年取代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石油消费国。几乎在同一时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报告称,海湾地区的阿拉伯国家可能在2016年遭遇财政赤字。
从“阿拉伯石油禁运”(1973年10月17日)让全世界第一次体会到“石油冲击”的破坏性效果之后,40年来世界政治形势、经济结构和石油市场格局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曾经率领欧佩克给美国制造巨大难题的沙特成为美国在中东地区最重要的盟友之一。曾经帮助美国维护其中东利益的伊朗在 1979年伊斯兰革命后与美国展开了长达30多年的激烈对抗。曾经对外部石油供应无比担忧的美国在技术突破的帮助下迅速提高国内产量、降低对外依赖,甚至有望在近期成为LNG出口国。曾经依靠石油出口换取外汇的中国对外部油气供应的需要急速提高,几乎已经取代美国成为世界头号原油进口国(在去年和今年的一些月份)。
而在最近短短的几年间,美国依靠技术进步和政府扶持使本国“能源独立”成为现实,太阳能、生物能等新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例不断提高,页岩油气革命、深海油气开发和油砂等非常规油气生产方式被广泛复制,这些新“石油冲击”是否给世界石油市场带来了根本性的变化?以美国、中国和沙特为代表的三类国家——老牌消费国、新兴消费国和能源生产国——已经且将要会做出哪些调整?
改变的只是表象
在技术突破、经济发展和地缘政治的多重作用下,2013年的世界石油市场与1973年时相比发生了巨大变化,甚至与2000年时相比也大不相同。与爆发“阿拉伯石油禁运”的1973年相比,世界石油总供给提高了50%,达到约每日9010万桶,新增产量不仅来自老牌能源生产国,而且来自世界各地——许多国家已经或即将取得巨大产量提升从而成为重要产油国。美国已经在2008年的基础上实现了50%的产量提升,成功将2005年时的石油对外依存率60%下降到 35%;巴西即将收获深海盐下油气资源丰收;东非埃塞俄比亚、肯尼亚、乌干达、莫桑比克甚至索马里都取得了重要资源发现,即将成为下一轮全球油气开发重点;而此前几乎全部依赖于俄罗斯油气进口的乌克兰刚刚与壳牌和雪佛龙签下2个百亿美元页岩气开发大单,即将与此前的贫油气国波兰一道成为欧洲新能源生产大户。与此同时,沙特、阿曼、阿尔及利亚、利比亚等欧佩克国家也在积极尝试页岩油气生产,伊拉克在2009年重回国际石油市场后开足马力全力建设生产能力,伊朗在今年夏天完成总统换届之后也积极与美国展开和解,并表示出向外界重新开放其石油工业的意愿。可以预见的是,中东国家和俄罗斯等老牌生产国在国际石油供给中所占的比例将越来越小,而全球石油总供给缓慢但持续增长的趋势将长期持续下去。
需求方面的表面变化也十分明显。2000年前后,北美、西欧和日本的石油消费量约占全球的三分之二,而现在以中国、印度为首的新兴发展中国家的消费已经占到了全球的一半左右。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预测,全球中产阶级人数将从2009年时的18亿增加到2030年时的49亿,而其中85%的新增中产阶级将来自亚洲太平洋区域,即中国、印度和东南亚国家。新增中产阶级的推动将使新兴发展中国家的石油消费比重进一步上升,世界能源消费重心将与经济发展重心一道从“西方”转移到“东方”。
不变的仍是供求矛盾
然而,供给和需求内部的表面变化并未改变世界石油市场中的根本性供求矛盾。尽管石油从未在数量上真正短缺过,但是关于“谁能在何时以何种价格得到何处石油” 的冲突和斗争从未停止过。生产国之间仍需要为了产量和客户互相协调与竞争,消费国之间仍需要为了价格和长期稳定供应互不相让,生产国与消费国之间时而联合时而斗争的“逢场作戏”仍不会散场,变化的仅仅是换了一批新演员——以及一些老演员转化角色——而已。此外,作为全球政治、军事、经济主导力量,美国保证石油产量稳定、贸易通畅的终极目标并不会因为美国自身产量提高、对外依存度降低而发生变化——1973年时,美国的原油对外依存水平与今天相似——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美国商业利益的扩张,美国能源安全的界限已经远远超出了美国本土和美国民众。
生产国与消费国各自为战
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生产国与消费国各自为战的情况逐渐成为现实。在产量稳步扩大、产地逐步分散、需求有保证且价格极有可能长期高位运行的情况下,生产国提高自身产量以增加收入的愿望极为强烈,欧佩克等生产国组织更难以发挥作用。目前,伊拉克仍然享有限产豁免资格,并制定了《一体化国家能源战略》,其中较为客观的目标是在2020年实现每日900万桶产能,丝毫没有考虑欧佩克产能限制计划。而对于自身需求迅速提高的消费国来说,满足国内能源需求迫使他们一方面与其他消费国竞争,另一方面又不得不与生产国斗智斗勇。中国、印度、马来西亚积极投资生产国的油气生产业务,依靠优惠贷款和工程服务来帮助生产国有足够的产能来赚自己的钱,但生产国往往并不买账。对于唯一的特例美国来说,在鼓励国内生产刺激增长和就业的同时,它更愿意让生产国和新兴消费国来承担地区安全风险,自己获取“石油—美元贸易”的净收益。沙特等传统盟友对叙利亚问题解决和美国伊朗关系缓和的强烈不满就是对这种各自为战状态的最佳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