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国之路面对的巨大挑战
采访中,许多专家表示,未来10年,先进能源装备仍是支撑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的主要动力。但在旺盛的市场需求下,机遇与挑战并存。我国要从能源大国向能源装备强国迈进,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
其一,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分散,基础研究与示范应用严重脱节,制约了能源装备核心技术的研发和推广使用。专家们认为,现行体制容易造成“眉毛胡子一把抓”,像“撒芝麻盐”一样,没有突出能源装备前沿基础的重点技术重点研发,在产业化应用方面也不容易发挥行业部门的作用。
其二,能源装备研发投入不足,政府主导地位不明显。美国提出了将研发投入提高到占GDP3%这一历史最高水平,美国能源部一年投入200多亿美元,力争在新能源领域取得突破。欧盟宣布在2013年以前将投资1050亿欧元发展绿色经济,保持在绿色技术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我国国家能源局两批研发投入加在一起才17.2亿元人民币,与国外相比差距悬殊,投入明显不足。
其三,在推广应用首台套能源重大技术装备方面缺乏相应的激励政策。据了解,不愿使用国产重大技术装备已成惯例,即便是急需的装备或国内已具备较高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的装备,不少用户仍以各种借口拒绝使用,或人为设置各种障碍,增加国产能源大型装备进入市场的门槛。国家虽然在几年前就出台鼓励自主创新的首台套装备由政府首购和订购的制度,但执行起来障碍重重,而国外应用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在税收、政府的支持补贴方面都有一系列的政策。
其四,我国能源装备产业产能过剩已初步显现,而且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对此,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特别顾问、中国通用机械工业协会会长隋永滨告诉本刊记者,如同火电设备一样,核电设备也有饱和的那一天,“由于将核电产业视为继火电之后的又一巨大市场空间,相关能源装备制造企业高亢的热情,铆足了劲大干快上,使得该领域已呈现产能过剩苗头。”
根据国家规划,我国已形成了东北、上海、四川三大核电装备制造基地,核岛大型铸锻件、压力容器、主管道、核级泵阀、吊环等关键设备已形成适度竞争。尽管如此,仍然出现了另起炉灶、一哄而起的现象。“各地不宜再提新的核电装备制造基地,已完成国产化并已形成批量生产能力的产品也不宜再重复投资。”隋永滨提醒说。
目前,二代改进型核级泵阀已经有十几家企业具备制造能力,开始在市场上拼价格了。又如天然气长输管线大型全焊接球阀,国家已安排3家企业投入巨资研发生产,但现在全国至少有十几家企业依然在继续买设备、上能力,可谓“四处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