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幕后推手?
面对严重的“油荒”,
中石油、
中石化宣称均积极采取了增产保供措施。
中石油称,旗下26家炼化企业开足马力生产,全部生产设备满负荷运转。截至11月3日,公司原油日加工量首次突破40万吨,创下历史新高。11月份,柴油计划生产量将较10月每日增加1万吨,达到日均16.8万吨。中石化则表示,下属企业正全力以赴增产、增供柴油,8~10月累计增加柴油资源31万吨。
但是,保供措施能否快速遏制油荒,市场人士大多持怀疑态度。卓创资讯分析师刘峰告诉记者:“从总量上看,两大石油公司增加的柴油供应并不是很多。没有一个很详细的统计数据说明现在增加的需求量是多少,从当前市场的火爆程度看需求非常旺盛,预计短期内供应短缺还将持续。”
国际能源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IEA)的预测同样认为“油荒”还将继续。12日,该组织称中国柴油需求飙升的状况可能至少持续到2011年2月份,这可能迫使中国政府调整柴油供应的政策。如果IEA的预测准确,这将是近年来持续时间最长的一场油荒,其严重程度将远超此前市场预计。
面对这场严重的“油荒”,承担保供重任的石油巨头将责任归结于部分省份拉闸限电引起的柴油需求大增。中石油称,“突击式拉闸限电” 直接推动了柴油紧缺的快速形成。有些企业为保证生产的正常运行,不惜重金购买柴油发电机保障运转,这导致一方面柴油的需求大幅上升,另一方面部分炼油厂也因停电而减产,使柴油货紧价涨。
这或许是“柴油荒”的一大诱因。根据“
十一五”规划,我国单位GDP能耗在5年内必须下降20%,从第三季度起完成节能减排进入了最后的冲刺阶段。
“汽柴油消耗没有列入节能减排指标,这导致大量的企业转向了购买柴油机发电生产。”中石化经济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毛加祥告诉记者。
记者调查发现,“油荒”的爆发也与石油巨头对市场的误判有关,而拉闸限电突然带来的柴油需求猛增,让这种误判结下了苦果。
2009年,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国内汽柴油需求量持续疲软,市场供应过剩,中石油、中石化库存严重,各销售单位普遍完不成任务。中国石化(600028.SH)2009 年报显示,全年
成品油销量1.24 亿吨,同比微增0.85%。这其中,低毛利的直销和批发增长贡献了主要的增长,而高毛利的零售成品油全年销量同比下降了6.18%。
及至今年1月份,市场销售依旧不畅,中石油和中石化的成品
油库存连续第三个月环比上升,同期国内成品油销售则环比下降了6.0%。在2010年销售压力下,石油巨头更多地将眼光转向了海外,大规模增加出口成为做业绩的良策。
海关总署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月,中国成品油出口量为270万吨,同比增长了138.7%。此后,成品油出口量持续保持在200万吨以上的高位,及至10月微降至188万吨。11月10最新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至10月中国成品油出口总量为2290万吨,同比劲增19.8%。
大量出口为石油巨头消耗了大量库存,汽柴油库存持续下降。9月13日,一位行业官员对媒体说,两大石油公司8月成品油库存连续第六个月下降,总量降幅为6.4%,其中柴油库存环比下降8.2%。
拉闸限电这一意外猛增的需求,成为引爆了市场短缺的引线,中秋节前后成为了市场行情的分水岭。面对这一预料之外的状况,石油巨头们措手不及。
“中秋节之前主营单位还在促销,根本没感觉到会‘油荒’。中秋节之后形势就突然紧张起来,供应量明显不够。随后就开始涨价,到了后期即使是高价也买不到油了,实力雄厚的油商投机囤油严重。”刘峰介绍说。
意外与必然
在中国市场上,‘油荒’、‘气荒’并不是一个新鲜词。从上世纪末期,油荒开始在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出现,此后蔓延范围不断扩大。在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了年年荒的局面。在广东地区,油荒如大自然的季节交替般频繁造访。
在以往的‘油荒’中,成品油定价机制被当成了罪魁祸首业内人士,认为由于国内、国际
油价的倒挂造成了炼油巨亏,炼油企业生产积极性受到打击。每当
国际油价高涨,石油巨头就捧出巨亏的业绩报告向政府要补贴。
相比之下,本次油荒的背景与往年比已经出现巨大变化,炼油亏损的问题已经得到解决。2009年,中国开始实行《石油价格管理办法(试行)》,其重大变革是将国内油价与国际油价间接接轨,油价考虑国内平均加工成本、税金、合理流通环节费用和适当利润确定,炼油企业的利润得到保障。
但是,‘油荒’依然“意外”地发生着。10月26日,发改委还曾发出调价指令,将国内汽、柴油价格每吨分别提高230元和220元。
在采访中,众多市场人士一致将批评矛头对准了国内石油行业的垄断体制。前述从事油品业务的一位人士告诉记者说:主营公司控制了国内80%以上的油源,如果他们不限供市场不会紧张。如果市场上供油单位多了,油价也不会如此容易的被操控。
“市场上不管多紧张,我们这些民营企业也没办法。大量的民营企业想进口国外的油到国内来卖,但是政策不容许。如果能够放开,我们能贡献力量来缓解‘油荒’,也能多赚一些。” 梁先生表示。
解决短缺经济的最好方法,即是引入市场化的竞争,让市场手段来灵敏调节供需变化。
成品油定价机制的市场化改革,是业界期待的步骤之一。在现行机制中,虽然列出了“当国际市场原油连续22个工作日移动平均价格变化超过4%时,可相应调整国内成品油价格”的调价公式,但调价滞后、幅度不够已经成为了共识。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信息与市场部副主任祝?指出,油价改革可以缩短调价周期、加大调价频率,一方面可以缓解炼油企业承受的原料上涨压力,也能有效减少市场囤油投机行为的发生,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缓解“油荒”难题。
此外,本次“油荒”暴露出来的成品油储备短缺也是问题之一。按照2008年5月公布的《石化调整和振兴规划》,中国计划在2009年成品油储备到300万吨,2010年达到600万吨,2015年1000万吨。但截至目前,成品油储备库建设没有出现大的进展。
“国家
原油储备弄了一些,但成品油储备不多,‘油荒’提醒我们要加快这方面的建设步伐。如果有充足的成品油储备来调剂市场余缺,‘油荒’爆发的可能性将大大降低。可以借鉴商业储备的做法,政府给予一定的财政资金和政策扶持。”毛加祥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