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地求生
2010年11月12日,刘贺通位于东营的地炼工厂内人影疏落。徘徊在空荡的催裂化车间内,手机在沉闷的寂静中突然响起。
“没有,没有。什么时候有我不知道。”挂了电话,他无力地向记者笑笑:“买柴油的。”然后按下了关机键。愈演愈烈的柴油荒中,山东地炼生产的
成品油,突然成为全国各地民营
加油站竞相抢购的焦点。然而矛盾的却是,面对“批零倒挂”的市场局面,刘贺通不得不让炼厂的大部分设备关停闲置。
“山东地区国家规定的0#柴油最高零售限价为7445元/吨,然而受国际
原油价格持续走高的影响,地方炼厂生产一吨柴油的成本,甚至已经达到近7800元。”刘贺通表示,面对生产越多亏损越多的尴尬处境,只能靠减产来应对。
减产、停产不仅仅出现在中小企业中。山东最大的地炼企业山东昌邑石化有限公司内部人士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面对当前柴
油价格“倒挂”较为严重的情况,公司只有1/3的开工率来维持生产。目前,山东大部分地炼企业为了应对这一次危机纷纷减产自保,开工率不足1/5。
造成地方炼厂新一轮困境的,远非原料价格上涨、市场“批零倒挂”这么简单。事实上,自从进入2010年,山东地炼的生存环境正变得日益严峻。
淘汰100万吨及以下低效低质落后炼油装置的大限将至,扩大产能成为争取生存的必由之路,而产能扩大,却使地炼油源荒进一步加剧;
中国石化成立燃料油销售有限公司,强势杀入国内外燃料油市场的竞争,再度挤压着地炼的燃料油供应渠道;
燃料油的消费税从之前的每吨101.5元骤增到812元,成品油国Ⅲ标准的执行,地方炼厂的生产成本正经历着一次又一次膨胀……
刘贺通算了一笔账:生产国Ⅲ标准的汽油比生产国Ⅱ标准的汽油每吨要多花约300元,但国Ⅲ标准的汽油市场售价每吨仅比国Ⅱ标准的汽油高约100元。
而据刘爱英介绍,目前,通常情况下,地方炼厂生产的成品油,要比两大集团的产品价格每吨低100~200元,国Ⅲ标准的执行,将彻底抵消地方炼厂的这一价格优势。
这是真正的生死时刻,也必然激起最强大的反抗的能量。
淄博进行的品牌化试点,此时重新进入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的视野。山东地炼一直以来都没有形成完整有效的销售网络。“目前,只有少数地炼企业通过新建以及收购民营加油站等方式拥有了自己的加油站,但数量十分有限,大多数地炼企业还是缺乏自己的终端销售渠道。”刘爱英说。
另一方面,山东省内的9000家加油站中,民营加油站虽然数量达到总数的2/3,然而大多位置偏僻,又没有品牌的支持,仅能够占有30%的市场份额。
结合地炼企业与民营加油站的需要,山东省炼油化工协会确定了此次整合的模式是:山东省
石油化工有限公司授权旗下地方炼厂生产质量符合国Ⅲ标准的汽柴油,统一原料采购,统一投放终端;而省内民营加油站,则可通过自愿合作的方式使用山东石化的品牌。
“未来在成品油批发紧缺的时候,地方加油站可以更多从地炼采购油品;而在成品油批发不畅时,同样可以使地炼企业获得更加稳定的销售渠道。”刘爱英介绍,截至记者采访时,已有几十家民营加油站提交了合作意向。
然而,业内似乎并不看好山东石化的品牌化之路。毕竟,地方炼厂的生存命脉——油源,仍牢牢掌握在石油巨头的手中。对此,刘爱英解释,接下来,公司和协会将从两方面入手,既通过统一采购,以规模优势应对国际国内原料价格风险,也会继续争取政策支持,她承认,要想真正实现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必须打破央企的原油垄断。
当天,山东地炼柴油主流成交价格已经上升至8100元/吨。
当天,刘贺通终于决定,暂时停产来渡过这轮生存危机。
从济南去机场的出租车上,记者向司机询问起加油时的选择问题。“管他民营国营,油价能便宜才是双赢。”调侃的语气中,反映的是成品油市场上普通消费者最真实的心态。高速公路旁,一家民营加油站在飞驰的车窗外向后退去,奔向一个产业未知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