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油成本低于中石油
凭借上述三个石油区块,MI能源成为国内少数拥有石油开采的民营石油公司。但事实上,当初中石油变卖上述三块油田是因其品位低,开采成本高,但是张瑞霖接手后,开采成本却发生戏剧性变化。
根据MI能源的招股说明书显示,占总产量80%多的大安区块从2007年到2010年上半年的采油成本分别为每桶5.44美元、4.23美元、6.21美元、5.01美元。而其他两块油田今年上半年的平均采油成本为为11美元每桶。需要注意的是,2009年中石油采油成本为每桶9.12美元,2007年中海油的采油成本在每桶16.37美元,而根据国际能源署2008年公布数据显示,国际再增产油田每桶采油成本都在32到80美元之间。
由此可见,张瑞霖囊中的三个区块的采油成本明显低于国有公司的操作成本,所谓高成本低品位油田之说似乎并不成立。随之疑问出现,那么如果当时中石油是因上市而急于脱手分散区块的话,那么先后进入的两家外资公司为何又先后退出?
根据MI的官方说法,张瑞霖是因工作关系与Microbes Inc相识。张瑞霖曾任职的一家油服公司曾是MIE的总承包商,负责钻井,测井及压裂等技术服务。资料显示,张瑞霖在收购MIE之前曾任吉林三环石油石油化工有限公司主席兼总经理,赵江巍担任技术该公司技术部门负责人。
一位国有石油公司的油服系统人士认为,张瑞霖曾经为Microbes Inc做过油服,应该最清楚这三处油田的资源储量以及开采前景。
不过三个油田的收购价格变化或许能说明外资退出前后的心态变化。2003年,张瑞霖收购Microbes Inc全资子公司MIE的价格为200多万美元,2005年张瑞霖开始打井采油赚钱,而到2008年张瑞霖结清收购MIE欠款时的代价就上升至2000万美元。五年时间,Microbes Inc的三块油田收购价格至少增长了10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