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价成利用海外天然气资源制约因素
中国利用世界天然气资源的前景广阔,目前全球天然气产能仍处于过剩状态,大约有2000亿立方米的剩余产能,这种情况可能还会持续两三年。中国石油公司也已直接参与世界天然气勘探开发,但天然气气价却成为制约中国利用国外天然气资源的重要因素。
国内天然气价格仍普遍低于进口天然气价格。以从土库曼斯坦进口的天然气为例,中国从阿拉山口进来的天然气价格大约为2.12元/立方米,运到北京至少要1元/立方米的运费,即到达北京的价格为3.12元/立方米。而目前北京的天然气价格仅为1.8元/立方米,远远低于进口天然气价格。目前只能靠政府进行补贴来维持进口,但这种补贴是不可持续的。随着中国天然气供需缺口的增大,理顺天然气价格势在必行。
过去世界天然气有三大市场:北美市场、欧洲市场和亚太市场。在这三大区域市场中,北美的天然气价格最便宜,其次是欧洲,最贵的是亚太市场。但随着LNG的发展和普及,未来三大区域市场的界限将可能被打破,形成统一的全球天然气市场。
管道天然气的价格主要和石油价格挂钩,例如俄罗斯向欧洲出口的和土库曼斯坦向中国出口的管道天然气,根据石油价格,按照固定比例计算而得。而LNG的价格并不与石油价格挂钩,目前LNG价格已经降到5美元左右/百万BTU(990立方英尺)。
为了利用海外天然气,进行气价调整是必然趋势。当前,中国应适当提高天然气价格,同时要利用世界天然气处于买方市场和较低的LNG现货市场的时期,签订有利的天然气购买协议。
国际石油上游合作合同将更苛刻
未来合同类型的变化也会对上游国际合作产生影响。目前产品分成合同和租让制仍为合同模式主体,但资源条件好的国家合同条款收紧,国际公司的所得比例下降。例如哈萨克斯坦矿区使用费改为按产量递减征收矿产资源开采税,阿克纠宾油气公司的这项税费从8%增加到16%。如厄瓜多尔政府要求,高于合同签订时的油价收入的90%上交政府。现在又要求把产品分成合同变为服务合同。
未来还将出现新的更苛刻的合作模式,主要有合营制、服务合同和回购合同,分别以委内瑞拉、伊拉克和伊朗为代表。从合同数量上来说,未来国际石油上游合作仍以产品分成合同为主,但从作业产量上来说,后面三种将占主体。
尽管合营制、服务合同和回购合同的条款比产品分成合同更为苛刻,但也可能为国际石油上游合作创造不少机会。例如,沙特、科威特和墨西哥等传统产油国的法律规定,石油上游不对外合作。但伊拉克的服务合同可能为国际石油上游合作创造一条新的途径,带动上述国家的对外合作。
科威特已经开始新的上游战略——向国外投资者打开大门,计划将目前310万桶/日的产量在2020年提高到400万桶/日,科威特石油部长正在积极争取服务合同模式得到立法机构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