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能源进口布局应“多点开花”

[加入收藏][字号: ] [时间:2014-08-14  来源:中国产经新闻报  关注度:0]
摘要:   日前,由中国企业承建的伊拉克战后首条原油外输管道米桑原油外输管道全线贯通投产。管道的全线贯通对进一步提高伊拉克南部原油外输能力扮演着重要角色。   不过,近来的伊拉克并不太平。 ...


 

  日前,由中国企业承建的伊拉克战后首条原油外输管道——米桑原油外输管道全线贯通投产。管道的全线贯通对进一步提高伊拉克南部原油外输能力扮演着重要角色。

 

  不过,近来的伊拉克并不太平。

 

  美国总统奥巴马7日晚宣布授权美军“定点”空袭伊拉克北部,旨在摧毁“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兰国”极端组织(ISIS)在当地的根据地,之后,外资石油巨头欲撤离伊拉克北部地区。

 

  这不禁令市场怀疑,在目前这种政局不稳定的情况下,中国企业投产是否明智?

 

  “管道建设完工后投产是很正常的商业行为。这条管道的构思始于2010年,而开工始于2013年7月,彼时ISIS武装还未引起国际社会广泛注意,也少有人能料到ISIS武装造成伊拉克国内局势动荡。而且目前伊拉克南部产油区还比较稳定,尚未受到ISIS武装威胁。ISIS武装在迅速扩张之后,与巴格达政府、北部库尔德自治政府形成僵持之势。这种僵持的局面不大可能在短期内被ISIS武装打破,伊拉克南部作为什叶派聚居地仍将比较安全。”中债资信评级技术总部分析师李海杉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表示。

 

  “中国那么大体量的能源进口国,选择不多,伊拉克北边是比较危险,但不会蔓延到南部,因为南部是什叶派的大本营。因为伊朗的关系,现在中国和什叶派关系很好。”迈哲华咨询有限公司咨询总监曹寅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表示。

 

  据了解,什叶派是与逊尼派、哈瓦利吉派、穆尔吉埃派并称为早期伊斯兰教的四大政治派别,是伊斯兰教中除逊尼派外人数最多的一个教派,影响可想而知。

 

  “从战略上说,美国犹豫了两个多月之后最终决定卷入伊拉克北部的战局,有利于扭转伊拉克政府军队劣势,虽然只是解燃眉之急,但在客观上也有利于伊拉克内部不同势力的平衡。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说,中国‘对在尊重伊拉克主权前提下一切有利于维护伊拉克安全稳定的行动持开放态度’。对于美国军事干预,中国难得地表明了 ‘开放态度’,也说明了中国的利益所系。”国际能源问题研究学者、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员翟永平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表示。

 

  中东油库——中国的能源大后方

 

  据报道,米桑原油外输管道是伊拉克战后重要战略工程。这条管道起自哈法亚与波兹干油田交汇处,南至法奥港,全长272公里,年设计输油能力5000万吨。

 

  而且,这条管线近1/4穿越沼泽,穿越300余条大中型河流、16处等级公路和铁路,通过近200米密集高压油气管网群、30公里雷区及未爆军火区,历经世界“热极”酷暑风沙,并经受伊拉克政局持续动荡等一系列挑战和风险考验,最终成功实现按期投产。被喻为米桑省“原油外输生命线”,也是中石油主导的哈法亚项目与中海油主导的波兹干项目提升产能的“绿色通道”。

 

  专家表示,这条管道对优化伊拉克国家战略管网布局、提高原油品质、促进当地和伊拉克整体经济腾飞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意义和深远影响。这项战略工程被伊拉克政府誉为伊拉克管道建设史上深化友谊、合作多赢的典范工程。

 

  中国之所以会选择伊拉克,在李海杉看来,主要是由于政治环境、商业环境稳定的油田项目多数为西方石油企业先发占有,从1993年之后开始进入国际石油开采行业的中国石油[-0.38% 资金 研报]企业不得不退而求其次,进入风险更高的区域获得项目资源。此外,中国石油企业进入伊拉克所考虑的不仅有伊拉克的政治风险,同时也有项目合同条件、竞争合作对象等各方面要素。即使在一个比较稳定的国家,苛刻的合同条件也有可能使中国石油企业望而却步。

 

  而“中国承建的米桑原油管道2013年7月正式开工,仅一年多的时间就贯通投产,不啻是‘中国速度’的又一次体现。要不是这么快的‘中国速度’,管道的投产还不会赶上美军的空袭。”翟永平对记者表示。

 

  他说,中国公司在伊拉克的投资和工程承包是长期行为,年输油能力高达5000万吨,不仅有利于开发伊拉克南部油田的中石油、中海油,更有助于国际原油市场的整体稳定,因为伊拉克原油的输出是原油市场的有效增量。尽管美国的页岩气革命使其石油对外依赖减少,但毕竟还是原油进口大国,而且最怕油价暴涨引发国内油价的上升,损害美国正在复苏的经济。所以,中国公司千辛万苦在伊拉克米桑原油管道的建成投产,美国人也会持“开放的态度”甚至赞许的态度。

 

  “中国不可能离开中东,因为中东的油又多又好又便宜,而拉美虽然比中东稳定,但是资源量远不如中东,而且成本也高,中东原油开采成本每桶10美元左右。”曹寅对记者表示。

 

  中国能源方位布局

 

  当前,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纵深发展及其多重因素影响,世界能源资源格局正在发生新的重大变化。中国是世界能源资源版图变化的利益攸关者,世界能源资源格局的变化对中国能源和资源安全将产生全面而深远的影响。

 

  中国社科院《世界能源中国展望(2013-2014)》报告认为,中国能源对外依存度将由目前的9%上升到2015年的11%,2020年接近26%。石油对外依存度将由2011年的55%左右上升到2015年的60%。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将由目前的19%左右上升到2015年的35%,2020年接近 40%。

 

  西方发达国家很早就把稀缺资源纳入国家战略,上世纪发生的三次石油危机更是有力地推动了各国竞相建立战略资源储备制度。

 

  在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过程中,能源消耗增长率不断提高,导致能源供需缺口不断扩大,使得中国各种能源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我国政府目前已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正在着手为自己的能源安全做全方位的布局。目前中国石油企业的海外投资已不是仅仅局限于中东地区,非洲中北部、中亚、亚太、南美也有我国投资的身影。中国石油企业的投资在区域上是分散的。

 

  现在看来,拉美的的布局近来尤其明显。

 

  “拉美地区石油资源丰富,政治环境也比中东要更为稳定,是更为理想的石油企业投资区域。”李海杉对记者表示。

 

  不过,他认为,中国石油企业能否在拉美获得更多的石油开采项目,受国际政治、经济、企业竞争力、项目合同条件多方面因素影响。石油是全球最重要的能源,是多数国家竞相争夺的资源,而石油行业也是产油国的战略性行业。几乎每个重大的石油开采项目都无法避免各国政府、跨国企业、利益集团等各方面的力量参与其中并进行博弈。7月份习近平主席访问南美加强了中国与南美的经济与政治合作,将会有利于中国石油企业在南美石油开采市场进一步发展。但具体而言,这仍取决于中国石油企业是否能够在拉美地区获得更多的石油开采合同。

 

  据了解,目前,中国进口石油最多的三个国家为沙特、安哥拉和伊朗。按地区分布,中东地区占中国石油进口总量比例50.1%,居第一;非洲为30.2%,居第二,以下依次为拉美、独联体和东南亚。

 

  “中国的思路其实很明确,两条腿走路,既要继续深耕中东,也要开拓其他地区,多元化自己的进口来源。确保中东方面的基础供应,然后再从其他国家寻找增量,这都是为了确保能源安全,而且中国现在的外交战略也日益围绕着能源安全在展开。”曹寅对记者表示。

 

  翟永平也认为,总体而言,中国公司在中东地区的投资也属于长期的战略,不仅是为了中国的能源供应安全,对国际原油市场和油价也能起到稳定作用,这与中国在其他地区如非洲、拉美的投资并行不悖。

 

  根据英国BP公司发布的 《Energy Outlook2030》预测,未来20年发展中国家将以更加迅猛的势头加速发展,2030年发展中国家人口、GDP总量和一次能源消费总量占全球的份额将分别达到87%、60%和70%,中国或成第一能源需求国。而这时,保证能源多元化以及安全显得尤为重要。



          您的分享是我们前进最大的动力,谢谢!
关于我们 | 会员服务 | 电子样本 | 邮件营销 | 网站地图 | 诚聘英才 | 意见反馈
Copyright @ 2012 CIPPE.NET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全球石油化工网 版权所有
京ICP证120803号 京ICP备0508686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18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