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盘点九:2010十大石油科技进展

[加入收藏][字号: ] [时间:2011-01-11  来源:中国石油报  关注度:0]
摘要:   中国石油科技进展   1. 变质基岩油气成藏理论及关键技术指导渤海湾盆地发现亿吨级储量区带   针对基岩内幕有无良好储层、能否规模成藏等制约成熟盆地深化认识和规模发现的重大地质问题,中国石油通过对辽河凹陷变质基...



  国际石油科技进展

  1. 浅水超深层勘探技术不断创新与应用推动墨西哥湾成熟探区巨型气藏新发现

  墨西哥湾大陆架地区作为经过近百年密集油气勘探的成熟探区,在油气地质勘探理论技术不断完善与推广应用的推动下,近几年在浅水区深层不断获得油气发现,特别是2010年年初在浅水区超深层发现Davy Jones气藏,可采天然气储量20万亿~60万亿立方英尺,标志着成熟探区油气勘探取得突破性进展。

  地质勘探技术的进步及在深层勘探中的灵活运用,深化了对墨西哥湾超深层油气成藏条件和油气分布规律的认识,扩展了勘探思路,优化了勘探决策,改善了油气勘探效果,为取得勘探突破奠定了基础。(1)通过对区域性二维、三维地震地质资料的综合分析,认识到该区大陆架和深海区仅仅是属于两个不同的工程区域,而非不同的地质区域,消除了对构造地质背景的误解。(2)采用富方位角地震采集技术和Q-Marine单检波器技术,结合精细速度模型和高保真偏移算法,改善了盐下构造成像,搞清了超深层油气构造特征,为准确预测油气分布和部署勘探战略奠定了基础。(3)首次尝试了地震测线拐弯时继续放炮并采集资料的新方法,在处理时采用先进的噪声压制算法,提高采集效率和资料质量。(4)利用先进的可控源电磁技术、精细油藏描述等技术,较准确地预测了岩相模式及圈闭的形态、规模,有效降低了勘探风险。

  最近,这一重要发现被相关部门确认是墨西哥湾近几十年最大的油气发现之一,并由此可能打开墨西哥湾浅水陆架区超深(25000英尺)层油气勘探的一个全新领域,这将成为墨西哥湾地区新一轮油气勘探的热点目标。

  2. 有望探测剩余油分布的油藏纳米机器人首次成功通过现场测试

  目前,油气采收率平均只有30%,大量剩余油(30%至70%)有待发现和开采,因此需要了解油藏井间基质、裂缝和流体的性质及与油气生产相关的一些变化,但现有的测井和物探技术在探测范围或分辨率上还无法满足这种需求。为有效探测和开采剩余油,一些大型石油公司和服务公司开展纳米机器人的研究,期望利用纳米机器人探测甚至改变油藏特性,从而提高油气开采效率和采收率。

  纳米机器人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纯机械机器人,而是一种化学分子系统和机械系统的有机结合体,垂直分辨率远高于测井和岩芯分析,探测范围介于测井与地震勘探之间,非常有助于进行油藏表征。在油气勘探与开采中具有多种用途:辅助圈定油藏范围、绘制裂缝和断层图形、识别和确定高渗通道、识别油藏中被遗漏的油气、优化井位设计和建立更有效的地质模型,将来还可能用于将化学品送入油藏深处进行驱油。这些应用有助于延长油气田的开采和供应年限,提高累积产油量和采收率。因此,油藏纳米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沙特阿美公司继2008年完成油藏纳米机器人的可行性研究后,2010年6月首次成功地完成了油藏纳米机器人的现场测试。测试结果证实:纳米机器人具有非常高的回收率;携带纳米机器人的流体具有很好的稳定性和流动性。目前送入油藏的Resbots纳米机器人尚无探测能力,沙特阿美公司计划在2年内将第一代Resbots送入油藏,并逐步增加探测与驱油能力。

  3. 宽频地震勘探技术加大频谱采集范围有效解决复杂构造成像难题

  随着勘探区域地质条件越来越复杂,油气越来越难发现,为了获得更加清晰的高分辨率图像,需要获得更宽的频谱信息,即同时获取低频和高频信息,这对于获得深层目标及薄层和小型沉积圈闭高分辨率图像尤为重要。

  目前,国外有多家物探服务商的宽频地震勘探技术研究取得了新进展:PGS公司的GeoStreamer技术在增加低频信息的同时保护高频信息;Spectraseis公司的低频地震技术研究取得重大进展,2009年与雪佛龙、埃克森美孚等多家公司联合开展了低频地震合作项目,在墨西哥湾Burgos盆地开展的低频地震勘探最低频率可达0.03赫兹;2010年,中国石油东方地球物理公司与壳牌合作,开展的低频可控震源试验获得成功;CGGVeritas公司专门推出了宽频地震技术系列,为陆上、海上、海底地震勘探提供宽频方案。其中EmphaSeis陆上宽频采集方案能够获得高分辨率宽频子波;BroadSeis海上宽频采集方案能够获得最尖锐的子波和最佳分辨能力,可记录低于5赫兹的信息,并具有更高的信噪比;海底宽频采集方案包括先进的光纤系统、Searay电缆和创新高效的Trilobit节点技术。

  4. 微地震监测成为油气勘探开发研究应用热点技术

  微地震技术最早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90年代逐渐开始在其他行业应用。2006年,威德福公司推出FracMap微地震压裂监测技术,首次在油气勘探领域实现商业化应用。微地震监测技术在油气藏勘探开发方面的主要应用包括储层压裂监测、油藏动态监测等,可缩短和降低储层监测的周期与费用。

  目前CGGVeritas、斯伦贝谢、贝克休斯、道达尔、哈里伯顿等多家公司推出微地震技术服务。道达尔公司在中东和南美分别进行了注蒸汽微地震监测研究。一些专门从事微地震技术服务的公司在该领域取得重大进展,在优化开发方案、提高采收率等方面起到关键作用。微地震技术服务公司研发出一套基于地表的微震数据采集观测系统,其专有的FracStar®技术在非常规资源开采中发挥重要作用。微地震技术在页岩气储集层中进行实时压裂监测效果显著,贝克休斯公司采用IntelliFrac服务解决了页岩气储层水力压裂实时监测难题。

  目前,微地震监测技术已经成为地球物理界的热门技术之一,是储层压裂过程中最精确、最及时、信息最丰富的监测手段。随着对微地震震源机制、反演及可视化的深入研究,微地震技术将不断扩大应用范围,发展前景将更加广阔。

  5. 先进技术集成推动超大位移井不断突破钻井极限

  大位移钻井存在井眼轨迹控制难度大、井眼清洁困难、摩阻扭矩大、不易下套管等特点。通过不断研发完善和提升随钻测量技术、旋转导向钻井技术、随钻环空压力测量技术、先进的钻杆技术、钻井液技术及固井技术,并对这些技术进行集成应用,推动了大位移钻井不断创出新的世界纪录,同时钻井周期大幅缩短。

  2008年1月,埃克森美孚公司应用钻井性能管理流程和井眼质量整合技术,结合作业前“纸上钻井”演习等措施,在萨哈林岛的Chayvo陆上油田创造出大位移钻井测深11680米的世界纪录,水平位移超过1万米,整口井钻时仅为68天。马士基石油公司在卡塔尔海上通过改进钻柱设计、应用轻质钻杆、使用高扭矩螺纹连接、综合钻井液优选、当量循环密度控制技术、优化井身结构设计并使用旋转地质导向系统等多项先进技术,用时36天,以完钻总深12289米的业绩刷新了埃克森美孚4个月前创下的测深世界纪录,并创下水平位移11569米、水平段长10902米、水垂比最大10.485等一系列新的世界纪录。2010年4月,埃克森美孚公司在南加利福尼亚海上应用钻井效能管理流程、井眼质量整体控制技术、先进的导向工具、下套管流程等,创下海洋固定式平台钻机钻出的最长大位移井世界纪录,水平位移达到10138米;应用快速钻井技术,钻井速度提升80%。

  大位移钻井技术的持续进步,不断突破钻井极限,将为全球各类油气田利用大位移钻井技术进行海油陆采及海上油气的经济高效开发提供技术支持。



          您的分享是我们前进最大的动力,谢谢!
关于我们 | 会员服务 | 电子样本 | 邮件营销 | 网站地图 | 诚聘英才 | 意见反馈
Copyright @ 2012 CIPPE.NET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全球石油化工网 版权所有
京ICP证120803号 京ICP备0508686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18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