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记者前往地处银川的长庆油田采油三厂安全环保科采访安全管理情况,又一次吃了铁将军把门的“闭门羹”。
“你想在这里‘抓住’机关干部了解情况太难了,除部分科室业务需要留人员值班外,八成的机关人员都去一线了。” 在厂办公室值班的苗东宁对记者说,“不仅如此,这种情况在我们厂已坚持了15年。”
年产原油400多万吨的长庆油田采油三厂,管辖着60个生产区块12个作业区,全部分布在宁夏、陕西的戈壁荒滩和大山深沟。2000年,随着油田基地调整,采油三厂机关从宁夏盐池县大水坑镇搬迁至银川后,机关离最近的油区也有300公里以上,最远的距离达600公里以上。
采油三厂厂长沈复孝说:“机关人员如果把自己当城里人看待,就对不住日夜劳作的5600多口油井和6000多名一线战友。”这个厂在距离银川 500多公里的靖安油田一线设立了前线指挥部,除规定平时要有5名以上厂领导常驻前指外,机关生产科室及工艺、地质研究所人员必须扎根一线,与员工为伍,以油井为伴,零距离帮助基层解决上产中遇到的难题,驻一线的机关干部比例达80%以上。
15年时间,无论产能建设的重点区域,还是措施增产的现场,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机关干部的身影;哪里是油田开发的重点,哪里就是机关人员的岗位。在2013年三季度长庆油田冲击5000万吨油气当量的关键时刻,厂机关的213名干部甩开双腿直入现场,与岗位员工一起倒小班、平井场、巡夜护井,帮助上产。
“现场跑勤,工作节奏快,扑下身子干。”已连续驻井半年的党委宣传科副科长杜克勤说,“上半年产量吃紧时,前指干部挂职包井到井口,个个都成了名副其实的‘驻井大师’。”期间,作为前线指挥部总指挥的常务副厂长朱广社,不小心扭伤了脚,打着石膏仍坚持坐镇指挥。“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干部“沉下去”,温暖的是一线员工的心,激发的是原油上产的正能量。
15年来,这个厂的原油产量已由当初的137万吨上升到440万吨。今年上半年,在原油稳产上产极为艰难的情况下,累计完成212.1万吨的原油产量,创历史同期最好成绩。
干部驻一线的最大好处,是提高了解决一线问题的效率。今年8月27日下午,一场暴雨突然袭击了陕北油田。五里湾二区80-591井场出现严重塌方,配电柜设施滑入沟底,井口距离塌方处仅5米距离。从监控视频中发现险情后,驻守前线的副厂长曹继虎、安全副总工程师冯守兵立即带领7名员工驱车赶到现场组织抢险,到晚上8时,这个井场的3口油井均恢复了生产。
“假如抢险人员从银川往这里赶,80-591井12小时以后才能恢复生产。” 五里湾作业二区经理鞠洪文说。